第08版:人文沙澧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2019年10月24日 星期

相声的结构与创作


□宋清文

观众喜爱相声,是因为相声与笑声同在。笑声是相声作者与表演者运用包袱——相声的主要艺术手段而取得的,鞑恶扬善,明辨是非,让人们在笑声中体味人生。

一段相声一般是由“垫话儿”——即兴的开场白;“瓢把儿”——转入正体的引子;正活——正文(主题);“攒(cuán)底”——掀起高潮的结尾四部分组成。新中国成立后,相声大师侯宝林对相声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尝试,他把冗长、粗俗的内容删除,加上反映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热潮和讴歌伟大祖国欣欣向荣的新内容,从而赋予了相声新的生命。相声用艺术手法组成“包袱”,演员在表演中通过说、表而“抖响”使人们发笑。其手法有“三番(翻)四抖”、先褒后贬,阴差阳错,一语双关,自相矛盾,表里不一,歪讲曲解,违反常规等数十种。

没有包袱成不了相声。什么叫“包袱”?一般认为,相声中可笑的语言、可乐的情节等,总之一切笑料都可以叫“包袱”,起码是构成包袱的元素。

相声中不仅在“正活儿”里有“包袱”,在引子和“瓢把儿”里同样有“包袱”,这样,一上场就能抓住观众的欣赏心理,随之激起热烈掌声,术语叫“碰头好”。譬如:甲:听说您说相声有些个年头了。

乙:我说相声几十年了。

甲:您是一位老演员了。(一翻)

乙:你客气。

甲:老笑星。(二翻)

乙:不敢当。

甲:老英豪。(三翻)

乙:你过奖。

甲:老油条!(四抖)

乙:哎,啊!(吞吐口)。

在设计“包袱”时一般有循序渐进的四个层次,即:铺平、填满,抖开(响),缝严。

生活中有各式各样的矛盾,相声有它揭示生活矛盾的特殊手法。相声老前辈们讲,相声中讲究一个“歪”字。相声要正确反映生活,怎么能歪曲呢?其实,这个“歪”就是相声中的一种表现手法。相声文哏大师苏文茂的《歪批三国》就是“歪”的经典之一。笔者创作的《新八扇屏》里也尝试用了“歪”的手法。

甲:相声是语言的艺术,讲究四门功课。

乙:哪四门功课?

甲:煎炒烹炸。(歪)

乙:嗐!那是厨子。(正)

甲:唱念做打。(歪)

乙:那是唱戏。(正)

甲:望闻问切。(歪)

乙:那是老中医。(正)别逗我了,到底是哪四门功课?

甲:说学逗唱。(正)

以上甲的前三句全都是用“歪”说去逗乙,用这样手法去抓哏。正是这一“歪”一正,一庄一谐的语言结构打乱了人们的正常思维逻辑,让观众在“歪”中去求正,在求正的过程中释怀、欢笑。

在相声艺术三要素中,语言、笑声在其他一些喜剧艺术也是具备的,只有“包袱”才是相声艺术特有的。“包袱”在相声艺术中处于最重要的地位。因此,对“包袱”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分析、研究、选择,是相声作者的创作关键。

“包袱”一词是个形象化的比喻词,它实际上指的是相声中喜剧性矛盾酝酿、发展的一个过程。所谓“三翻四抖”,则是相声“包袱”常采用的结构,其中“三翻”是指对矛盾假象反复进行渲染和强调;“四抖”是指在三翻之后揭露矛盾的真相。

在对口相声中一般设计四五个“包袱”或者更多。这些“包袱”放在一个段子里应该怎样安排呢?这就要在动笔前通盘考虑了,必须动笔先动身(深入生活,体验生活),在熟悉生活的基础上再动笔创作,做到眼在手前,心在笔前,先察后写,先博后精。有些朋友往往一段相声写了一半写不下去了。“包袱”没有了,或勉强写,“包袱”也很凌乱。这是创作前没有深入体验生活,动笔前缺乏通盘考虑的原因。根据本人多年来从事相声创作、表演的经验,笔者的体会是,在写作前首先要深入体验生活,在生活中捕捉灵感,抓住笑料“包袱”,提炼艺术精华。然后捋顺创作思路,设计“包袱”主线,制定“包袱”类型。

作品主题一直以来是相声创作的关键问题。相声的立意和主题是通过一个个“包袱”来完成的,因此,在相声作品的主题挖掘上,一定要在关键的包袱设计上狠下功夫。在创作中先找好点子,再找喜剧人物,然后找人物间的喜剧关系,最后找与这些有关联的哏。于是,主题渐渐清晰,喜剧线渐渐形成,戏剧情节也就顺理成章了。在“包袱”设计上,特别是关键“包袱”,要从立意上深挖,直到找到比较满意的包袱。寓教于乐,寓庄于谐,这是创作相声设计“包袱”的最高追求。

(作者系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漯河市曲艺家协会顾问)


上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