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文化·观察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19年10月30日 星期

甲骨记忆 文化之根

王懿荣
王令众人协田牛骨刻辞。刻辞大意是商王命令众人进行协田活动,并卜问是否丰收。
涂朱甲骨刻辞。正面残存91字,反面82字,为长篇记事卜辞。
干支表牛骨刻辞。商代以干支记日,十干与十二支组成六十干支的循环。

今年是甲骨文发现120周年。1899年,国子监祭酒王懿荣在从中药铺买来的“龙骨”上发现了一些奇异的符号。这一年也成为改写中国历史的一年——它们正是深埋在地下3000多年、商代人决定生死凶吉的“甲骨”,上面奇异的符号是不为世人所知的“甲骨文”。甲骨文的发现,将有文字记载的中华文明史向前推进了1000年。

1

前赴后继的研究学者

120年前,著名金石学家王懿荣对着从中药铺买回来的“龙骨”反复揣摩,觉得这些奇异的符号和青铜器上的金文有些相似。不过,即使王懿荣是古文字专家,对这些符号,他也只能认出寥寥几个。

王懿荣决定对甲骨文展开深入的研究,于是,他向外界高价收购带字甲骨,“一个字一两银子”。为了搜求散落在民间的甲骨,王懿荣几乎散尽了俸禄,有时候手头紧张,甚至还要把妻子的嫁妆拿去典卖。从发现甲骨文到1900年王懿荣去世,期间不过一年多。一年多的时间内,王懿荣就收购了带字甲骨1500片,为后人打开了一扇探索甲骨文的大门。

进入20世纪,中国社会动荡不安,一些古物收藏家纷纷出手藏品。1902年,王懿荣之子王翰甫为还清旧债,将其父生前所藏甲骨大部分卖给了刘鹗。1903年,曾著有小说《老残游记》的刘鹗将珍藏的甲骨1058片选拓成书,编为《铁云藏龟》6册,这是世界上关于甲骨文的第一本专著。

在书中,刘鹗明确指出甲骨文是“殷人刀笔文字”,乃商代遗物。刘鹗还在《铁云藏龟》的自序中记述了王懿荣发现甲骨和收藏甲骨的过程,并试释了50多个甲骨文,后证明正确无误的有35个。

《铁云藏龟》出版后,学术界掀起了一股“甲骨文之风”,其中有一位名为孙诒让的学者对《铁云藏龟》爱不释手,开始着手考释其中的甲骨文,1904年完成了5万字的《契文举例》,这份手稿到了1916年才被王国维得到,次年由罗振玉出资将其出版。孙诒让的《契文举例》是甲骨学史第一部发凡起例、考释甲骨文的开创性著作,辨认出了一大批基本的常用字和部分难字,为后人释读甲骨刻辞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1907年开始收藏甲骨的甲骨文专家罗振玉经过亲自访求,最终判明甲骨的真实出土地为河南安阳小屯。出土地的确定,进一步促进了1928年以后殷墟大规模科学发掘工作,为考古学的研究开了先河。

2

用书写传承文明

一片甲骨惊天下。120年来,每一次新的发现,每一次释读,都伴随着孤寂与喜悦。

截至目前,已出土甲骨文约16万片,甲骨文单字约4500余个;据不完全统计,出版甲骨著书约280种,发表各类论文3万余篇。2006年,安阳殷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2017年甲骨文入选《世界记忆名录》,赢得世界范围的认同与尊重。

这背后,一代又一代甲骨学者承前启后,倾力付出,孜孜以求,他们为甲骨文的收集整理、研究考释、保护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

参加在此间举行的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国际学术会议的学者提供了近70篇论文,涉及甲骨文研究各个方面,包括甲骨文文字的考释,甲骨文与殷商史,以及甲骨文的分类、断代、整理、缀合、辨伪和信息技术的运用等方面,大体反映出当前甲骨学研究的现状和达到的水准。

冷门不冷,绝学未绝。这里既有长期坚守在甲骨学研究领域令人尊敬的学术前辈,更有一大批后起之秀。

“我们这一代学人,大部分时间都是在‘争论’中度过的。不过,回想起这段经历,我们都会无怨无悔。因为通过争论学到了知识,也看到了世界。”吉林大学教授曹定云说。

在18日晚间举行的“活化、传播、创新,甲骨文文化传播与发展主题论坛”上,论坛学术主持、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中国古文字艺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陈楠兴致勃勃地讲起2017年发布的甲骨文字库、表情包:“‘大家好’这三个字,‘大’字像一个男人,‘好’是一个女人和孩子的组合,‘家’字的宀字头下是豕(猪),大人、孩子还有小猪都跑到屋檐下,大家凑到一起,这也就是‘大家好’的创意。”

陈楠说,现在已经发布7套免费下载的甲骨文表情包,有132万的发送量、几十万的下载量。

生育、疾病、信仰、繁衍……甲骨文卜辞内容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在现代人看来,汉字并不只是用来阅读的,作为研究的对象,它有可能融入中国人衣食住行用的每一个环节。中国人可以把写字变成纯艺术,印到衣服上,印到建筑上、食物上……

文字是文明诞生的标志,文化传播的先导是文字,甲骨文传承数千年,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源泉之一,如何在纯粹的甲骨文研究、社会传播和文明交流中搭建桥梁,如何让深藏在博物馆里的甲骨从清冷库房中走出来,体现其时代价值,更多的人在尝试,在努力。

3

靠科技走向未来

“进行跨学科、同方向、开发式的协同创新攻关,加强大数据时代甲骨文与人文技术的聚合。”

“关注多学科融合的问题。甲骨文好认的字已经认得差不多了,下一步必须要多学科融合,尤其是要用大数据,要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帮助我们在甲骨学研究上突破瓶颈。”

人们热切呼唤为甲骨文的未来点燃科技之光,甲骨文研究有突破性进展。

识别与释读,一直是甲骨文研究的核心问题。在已发现的甲骨文单字中,大部分未获识别。如何有效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助力甲骨文研究工作,是各界一直思考的事。

甲骨填色的拉曼光谱分析,计算机拼接甲骨图片技术报告,甲骨文大数据库平台的发布……科技手段在甲骨学研究中的运用是一个新的趋势,研讨会上,人们对未来更进一步利用科技手段来研究解决甲骨文问题充满期待。

“殷契文渊”平台的发布也让人欣喜。它是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甲骨学殷商史研究中心主任宋镇豪指导下,建立的一个集甲骨文字库、著录库、文献库为一体的甲骨文知识共享平台,包括“三库一平台”——甲骨字形库、甲骨著录库、甲骨文献库、甲骨文知识服务平台,对甲骨文感兴趣的人可以借助这一平台认识、学习、研究甲骨文。

因理解而热爱,因热爱而深入。甲骨文书法、甲骨文实物,以及学者的研究成果逐渐走近大众、走向世界,在普及传播中更加坚定了我们的文化自信。

“这个图案是古代甲骨文里的‘现’字。”陈楠解释起他为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国际学术会议设计的图标。“也可以说是发现的‘现’字,看起来是跪坐的大眼睛的人。120年前,我们发现了甲骨文,今天的人回看这种古老的文字,其实,古代的甲骨文也在看着我们,看3000多年之后的中国人、全世界的人如何对待古老的文化、古老的文字。”

如此对望,深情,美好。

据《北京晚报》《光明日报》


下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