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博览·旧闻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19年11月1日 星期

茶文化绚丽多姿 古人颇有情结
在我国,喝茶不仅仅是喝茶,它代表着一种社会文化。古人离不开茶,更多的是一种习惯和情结。这种感受延续到今天,让爱茶之人产生了共鸣。
明朝五彩云龙茶叶罐
北宋赵佶《文会图》局部,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乾隆年间景德镇窑红釉题诗杯
雍正年间景德镇窑蓝地白花鱼藻纹盖碗
清朝粉彩连年福寿纹蓝地茶壶
宋朝钱选的 《卢仝烹茶图》局部。
武夷山摩崖石刻“晚甘侯”。
擂茶器具

中国茶的流通 由来已久

提起茶叶的流通,首先要说茶马古道。茶马古道源于古代西南边疆的茶马互市,萌芽于汉朝,形成于唐宋。川西高原的居民有喝酥油茶的习惯,但是当地不出产茶。而其他地区民间役使和军队征战需要大量骡马,川西高原和川滇边地则出产良马。于是,互补性的茶和马的交易(即茶马互市)应运而生。川西高原和川滇边地出产的骡马、毛皮、药材等,和其他地区出产的茶、布匹、盐和日用器皿等,形成了茶马古道。

唐宋以后,茶叶作为西北游牧民族的必需品,完全依赖中原地区供给。明朝严禁茶叶自由买卖, 还禁止民间囤积茶叶,垄断了茶马贸易,使其迅速衰落。在内阁首辅杨一清等人的推动下,明朝开放茶禁, 把茶叶官营改为招商中茶,茶马贸易正式从官营改为民营,再度繁荣起来。清朝文宗年间,茶马互市终止。中国茶也流通到了其他国家和地区。6世纪中叶,朝鲜半岛已经开始种茶。7世纪初,喝茶之风遍及朝鲜。永贞元年(805年)8月,日本留学僧从明州回国,从浙江天台山带走了茶种。中唐以后,中原地区的喝茶习惯向边疆地区传播,为茶叶向中亚和西亚传播创造了条件。10世纪,蒙古商队把中国茶砖经西伯利亚带到中亚以远。元朝时,茶叶开始在中亚出现。明清时,商队通过新疆的丝绸之路,把中国茶输往各个国家,最早输入的是俄罗斯。永乐三年(1405年)到宣德八年(1433年),郑和率众7次远航,经过南洋、西洋、东非的30多个国家。1610年,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荷兰船首航,从爪哇岛运销中国茶到欧洲。

茶叶是聘礼也是药饮

古人结婚时,男方的聘礼中,茶叶必不可少。那时,茶树无法移植,送茶的意思就是不移,表示信念坚定。不过,也因为不能移植,好茶产量有限。比如,苏州太湖东山上的茶叶“吓煞人香”(即碧螺春),就是明清时期的贡品。清朝时,武夷山天佑岩下有一株茶树,茶叶色香俱绝,叫“不知春”。每年,广东洋商都花费巨资订购,“自春前至四月”,有专人看管。《铁围山丛谈》记载,福建制作成龙团进贡的北苑龙焙,长在山谷里的叫正焙,长在山谷外的叫外焙,味道相差很远。

除了做聘礼,茶叶还能做茶饮剂、代茶饮。熟水一词,最早出现在宋朝。熟水就是做熟的水、烧开的水,加入茶叶或中药,就成了茶饮剂、代茶饮。陈直的养生学专著《寿亲养老书》,专门有一章讲解各种中药熟水的制作方法,气味芳香、甘甜,含有成分不同的植物挥发油。被翰林院认可的前三名熟水分别为紫苏熟水、沉香熟水和麦冬熟水,其中紫苏熟水能下胸膈滞气,而且芬芳宜人。其实,唐朝王焘的《外台秘要》和元朝忽思慧的《饮膳正要》也有茶饮剂的记载。

到了明朝,熟水的中药由单方变成了复方。文学家、养生学家高濂的《养生八笺·饮服食笺》,记载了12种熟水的配制方法,豆蔻熟水由单一的豆蔻,变成了豆蔻、甘草、石菖蒲3种中药。该书还注明了各种中药的用量和配制方法。

清朝的熟水更加繁多。慈禧、光绪的清宫医案中,有很多“平肝、清热、理气代茶饮”的处方,比如把甘菊、霜叶、鲜芦根、橘红、炒枳壳等中药煎后服用,不仅能明目、消食,还能化痰、消暑。民间也有代茶饮,《京都风俗志》记载,伏天有人喝冰水吃冰食,有人卖紫苏叶、藿叶和甘草等药汤,称为暑汤。

明朝把煮茶 改为泡茶

明朝时,喝茶方式从煮饮改为泡饮,煮水和泡茶分开叫沦茗,“汲泉置鼎,一沦便啜”。民间喝茶之风和茶艺盛行,茶馆、茶室、茶铺遍布街市。散曲家陈铎的《茶铺》、茶人许次纾的《茶疏》均有记载。作家文震亨的《长物志》,则记载了家中喝茶的6个场景,好友谈玄论道时茶可以清心悦神,晨曦薄暮、意兴阑珊时茶可以畅怀舒啸,临川拓帖、秉烛夜读时茶可以远辟睡魔,和闺阁红颜窃语私谈时茶可以使情深意绵,雨天烦闷、闭门闲坐时茶可以遣除烦忧,宴席醒酒、弹琴击鼓时茶可以解渴助兴。民间还对旧饮团茶加以改进,出现了擂茶。

清朝初期,乌龙茶(现武夷岩茶)出现,既有绿茶的清香,又有红茶的甘醇。李渔的《闲情偶寄》记载,砂壶是最好的泡茶器皿,讲究细节设计,壶嘴直,容易出水,同时要隔渣,茶罐最好用锡罐。

茶艺流行 皇帝也跟风

古代茶艺主要有斗茶和分茶。斗茶又称茗战,是品评、鉴别茶叶优劣的办法,最先用于贡茶选送。斗茶兴起于唐朝,兴盛于宋朝的贡茶之乡建州北苑龙焙和武夷山茶区。后来,无论宫廷还是民间,都流行斗茶。

斗茶讲究水质、茶具,把龙凤团饼放在金、石器碾中碾成细末;根据茶盏大小,用银勺挑相当分量的茶末放在涤烫后的盏中;一手把沸水注入盏中,一手用茶筅搅动茶汤变成膏状。茶汤冲好以后,一斗茶的汤色,以纯白为上,青白次之,灰白又次之,黄白再次之;二斗盏中,水痕先出现者为负,无水痕者为胜。

范仲淹的《和章岷从事斗茶歌》记载了斗茶的盛况。宋朝斗茶时,为了衬托白色的茶汤,以便观察茶色,多用建窑黑釉瓷盏,因其瓷胎厚重,茶汤不容易冷,而且黑釉吸水率极低,不容易留下水痕。


下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