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茶的故乡,茶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史前神农时期,“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荼即茶)而解之。”最早的“茶”字出现在东汉晚期,之前都以“荼”字代替。茶叶最迟出现在先秦时期,顾炎武的《日知录》记载,“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从秦汉到两晋,四川一直是主要的茶叶产地。
最早的茶具出现在东晋、南朝时期,和瓷茶盏配套的托盘底心下凹,周围有凸起的托圈。南朝时,武夷茶艺起源于福建。文人称武夷茶为晚甘侯,甘香浓郁、美味无穷。武夷茶以研膏茶的形式出现,发展成为腊面茶。唐朝诗人徐夤的《谢尚书惠腊面茶》记载,武夷茶“偕乘雷而摘,拜水而和,慎匆贱用之”,可见其珍贵难得。唐朝时,喝武夷茶开始讲究茶具、炊器、配水和火候。
唐朝开元年间,喝茶之风从山东、河北蔓延到京城长安。古代有两种茶叶,一种叫茶,一种叫茗。唐朝“茶圣”陆羽的《茶经》记载,早采的叫茶,晚采的叫茗。《茶经》还讲述了茶的历史、品种、产区、功效,如何种茶、制茶、品茶,如何选用茶具。活火煎水,不同的茶选择适宜的温度和冲泡方法;专门的“涤器”、茶布,保证茶壶、茶盏、茶席的干净;茶洗、茶罐、茶道六君子等器物也有讲究。《茶经》问世后,“天下益知饮茶矣”。陆羽还介绍了煎茶炙茶的方法,制造了24式茶具,放在都统笼中。煎茶大师常伯熊把陆羽的理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御史大夫李季卿宣慰江南,在临淮县听说常伯熊善茶,便把他邀请过来。到江南,李季卿又听说了陆羽。陆羽的茶道程序和常伯熊相近,李季卿让手下取了30文钱赏给陆羽。陆羽“及此羞愧”,写出《毁茶论》数落喝茶的种种不是。常伯熊则因为喝茶太多,“遂患风气”,晚年也不劝人多喝了。除了“茶圣”陆羽,唐朝还有“茶仙”卢仝,他的《七碗茶歌》称,“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四碗发轻汗、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唐朝僧人皎然的《饮茶歌》称,“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茶道的意思相当于茶事或茶艺。据《每日新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