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人文沙澧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2019年12月16日 星期

工艺美术的适用与审美


工艺美术是造型艺术之一。它是制造出来的艺术,工艺美术品是以手工艺技巧制成的与实用相结合并有欣赏价值的工艺品。随着时代的发展,工艺美术已不局限于手工艺,而是与机器工业,甚至与大工业相结合,把实用品艺术化,或艺术品实用化。然而,对中国古代的工艺美术,大家未必十分了解,下面就先把它的基本情况简略说明一下。

在古代,工艺美术就是制作采用手工业方式的造型艺术,其生产含有经济和文化的两类特征,其作品兼具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属性。汉语里的“工艺美术”是20世纪初从日语借用的,名词的出现虽然太晚,涵盖的作品却有中国最早的艺术创造。并且在中国的原始社会,绘画和雕塑也往往以工艺美术的造型或者装饰的方式出现。

按照材质,可以把工艺美术分成丝绸等织物、陶瓷、玉石、金属、漆木,以及其他六个门类。这个“其他”包含了竹刻、玻璃、牙雕、犀牛角雕等,它们的作品相对较少。工艺美术的主体是日用品,其次才是欣赏品。不过,在日用和欣赏之间,从来就没有清晰的界线。所有的日用品都能够欣赏,许多欣赏品又可以使用,只是欣赏品的材质往往更高贵,制作常常更考究。

因为主体是日用品,所以除去少数纯粹的欣赏品之外,工艺美术最关心适用,其演变往往都是在满足适用的需求。如果评价工艺美术品的艺术价值,造型和装饰不妨害使用是基本的尺度,有助于使用才是更高的标准。工艺美术创作就像戴着镣铐的舞蹈,适用束缚了庸人,也玉成了巧匠。巧匠的姓名虽然大多失传,但无数作品都是其智慧和才华的丰碑。例如,汉代的釭灯、唐代的香囊等,它们都是融汇美观与适用的楷模。

夏商以来,中国的工艺美术不外乎官府和民间两类。官府的产品有官派的用场,容不得以工匠的自由发挥破坏了钦定的法度。民间的产品大多要投入市场,工匠既然赖以谋生,就必须迎合主顾的趣味,预期的购买者一般是财力相当、趣味相近的人群。这样,无论官府、民间,绝大多数作品的面貌都至少与某个阶层喜好一致,所体现的审美共同性远远大于特殊性。这和追求独创,可以“写心”的诗歌、可以“自娱”的绘画截然不同。因此,通过工艺美术,能够对古代的审美风尚与其演变有全面、深入的理解,这是凭借其他文艺门类难以做到的。

尽管对于大多数单件作品,工艺美术对人的震撼力不如绘画、雕塑等纯艺术,但是作为整体,工艺美术的影响力却远远超过纯艺术。特别是在信息不畅、交通不便的古代,人可以不去或者无缘欣赏纯艺术,却无法在衣食住行中回避工艺美术,即令作品朴素无华,也必定有线型、带颜色,人不必专门欣赏它,它却在源源不断地提供着形式语言,潜移默化地自幼培育起人的基本审美意识,如影随形般左右了人的终极审美判断。这种影响的发挥方式很特殊,但功效深远强大,令其他艺术门类无法企及。

工艺美术长期是中华文明传播的主要载体。中华文明深厚博大,思想、文学、书法等等固然高明,但观念的差异、语言的隔阂,令它们长期让远方的域外人士难以理解。工艺美术品不同,它们既美观,又适用,备受珍爱,是享誉古代世界的中国制造。域外人士在使用的同时,就不知不觉感受了中华文明,这又是其他文化形式不能比拟的。

和西方比较,中国的工艺美术含蓄优雅。如果以最精致高贵的皇家制作为例,宋代以来,它们中的许多竟然典厚无文,把美凝聚于造型、质地和色彩,这同西方的错金镂彩对比鲜明。

据《羊城晚报》


上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