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相关资料记载,“元旦”这一名称,源自传说中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唐代的房玄龄在《晋书》中提到了“元旦”一词:“颛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实正朔元旦之春。”。对于“元旦”一词的理解,南朝诗人萧子云的《介雅》诗中说:“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宋代吴自牧《梦粱录》中也对“元旦”作了解释:“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古代人自己都有好几个名字,有名儿、有字、有号……所以,他们也喜欢给“元旦”多起一些名字。于是,元旦就有了不同的学名、别名、曾用名儿……比如在先秦时被人们称为“上日”“元日”“改岁”“献岁”等;发展到了两汉时期,又被人们叫做“三朝”“岁旦”“正旦”“正日”。再发展到了魏晋南北朝时则被称为“元辰”“元日”“元首”“岁朝”等;进一步发展到了唐宋元明时期,则称为“元旦”“岁日”“新正”“新元”等;而到清代,则一直叫“元旦”或“元日”。
过元旦,不就是公历的1月1日吗?在古代,可不一定。相传,在4000多年前远古的尧、舜盛世之时,尧在位时勤政于民,为百姓办了很多好事,很受百姓爱戴,但因其子无才不太成器,他没把“部落联盟”的首领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而是传给了品德才能兼备的舜。尧对舜说:“你今后一定要把帝位传交好,待我死后也可安心瞑目了。”后来舜把帝位传给了治洪水有功的禹,禹亦像舜那样亲民爱民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都十分受人爱戴。后来,人们把尧死后,舜帝祭祀天地和先帝尧的那一天,当做一年的开始之日,据说这就是古代“元旦”的由来。在不同的朝代,过元旦的具体的时间也不一样。据《史记》记载:夏代以正月初一为元旦,商代以十二月初一为元旦,周代以十一月初一为元旦,到汉武帝时,又改为正月初一。因为古代历法几经变化,“元旦”的时间也跟着变。夏朝使用夏历,以孟喜月(元月)为正月;商朝的殷历以腊月(十二月)为正月……到汉武帝时才“稳定”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