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小悠
“冬有冬的来意,寒冷像花,花有花香,冬有回忆一把。”这是林徽因的诗句。冬日花开雪梅二种,雪花无香梅有香。读着这样的诗句,脑海心田俱是梅开朵朵,鼻息之间萦绕的全是梅花清冷的香气,眼前是一把关乎梅花的回忆,往事及更多的诗句。
梅是春之使者。《岁时杂记》载“小寒将至,一树梅花”,故有“梅花先占天下春”之说。黄庭坚在宜州见梅,作“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李清照有“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的句子,莫恨香消雪减,那是春来到。翁卷的《舍外早梅》:“行遍江南未有梅,一花忽向暖枝开。”既写出了梅里含春,又写出了寻花人忽见梅花的欣喜心情。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更是直抒胸臆:“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自古爱梅者何止千万。梅妻鹤子的林逋隐西湖孤山,终生不仕不娶,他的《山园小梅》“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写尽梅之唯美、诗意的情态。梅可为妻,也可当友,元代贡性之作诗:“眼前谁识岁寒友,只有梅花伴寂寥。”王镃爱梅成痴:“怕有花头遭冻损,枝枝呵手掐来看。”雪里寒梅,梅花自是不怕冷的,可诗人却怕它冻坏了,爱梅至斯,真是“捧在手心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的疼惜。古来还有以梅为礼的,北魏景明二年,陆凯把一支梅花装在信里寄予好友范晔,并赋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钱塘伊令关景仁以梅赠东坡,东坡有诗唱和,“年年芳信负红梅,江畔垂垂又欲开。珍重多情关伊令,直和根拔送春来。”那梅花,成了诗人心头的春天。
古往今来,文人雅士皆喜在院中植梅。白居易栽梅七株,冬日喊三五好友,一边温酒畅饮,一边静待花开。“池边新栽七株梅,欲到花开点检来。莫怕长洲桃李妒,今年好为使君开。”诗意人生也不过如此。此境正和丰子恺漫画的题诗:“小桌呼朋三面坐,留将一面与梅花。”李清照小阁藏春:“手种江梅渐好,又何必,临水登楼。”王维他乡遇故人,拉着人家急切询问:“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倚窗前,寒梅着花未?”王维故园的梅花若开,馥郁正好媚一把思乡的晚凉。王安石的《梅花》,恐怕是我们最早知晓的咏梅诗了:“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在他的墙角,千年以前开着的梅,暗香至今还袅袅袭人。到了近代,汪曾祺在《人间草木》中这样描述他家的四株蜡梅:“每到冬天,满树繁花,黄灿灿地吐向冬日的晴空,那样热闹,又那样安静,实在是一个不寻常的境界。”
踏雪寻梅自古为“野客之闲情,文人之深趣”。张谓在村路溪桥畔碰到一树寒梅,惊呼:“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卢梅坡曰:“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据说他作完此诗,墨迹未开天又飘雪,他望雪又生诗意,作《雪梅》其二:“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妙哉!雪梅较量,王旭完美做结:“两种风流,一家制作。雪花全似梅花萼。”
梅花可食。据《花史》载:“铁脚道人常爱赤脚走雪中,兴发则诵《南华·秋水篇》,嚼梅花满口,和雪咽之。曰‘吾欲寒香沁入肺腑’”。顾逢作《嚼梅》:“冷灶无烟过午时,可怜童鹤望邻炊。饥来细把梅花嚼,不信梅花不疗饥。”《红楼梦》亦有“沁梅香可嚼,淋竹醉堪调”之句,说的就是梅花可嚼香满口,醉闻雪压竹断声,正好弹琴。鲜花饼我吃过不少,多以玫瑰、菊、桂、玉兰等为馅,以梅花为馅的我还未吃过,如今市场所售梅花饼,只是将饼制成梅花状,“金玉其表”而已。哪天若有闲趣,采梅制饼,若味美,当与诸君尝。我有酌酒一壶,你有寒梅两枝。雪天外出寻梅,前脚踏碎净白,后脚永绝尘念。念去去,天地悠悠,暗香缕缕飘忽至。
梅花盛放是励志象征。“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这两句诗曾张贴于小中大学的教室四壁。梅花盛放铁骨铮铮是一回事,梅花落败哀愁绵延又是另一回事。“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梅花便落满了南山。”这是张枣在《镜中》的诗句。初读时心头不免疑惑,为何偏是梅花?直到在梅前看了它的飘零,那种淡淡的哀愁,不可名状,那后悔的事一一涌来,只能是梅花的纷落,除此之外,还能是什么呢?
梅花诗意,梅香缥缈。因这缥缈的远香,只觉冬季寒冷不再,世界美得无休无止,自己幸福得不知说什么才好。林清玄在《心灵的梅香》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富人在花园里种了几十年梅花,却从未闻过梅香。直到乞丐上门讨食,富人布施时,穷人说他家梅花非常芳香。富人震惊,他小心翼翼,以一种虔诚的心情,生怕惊动了梅花似的悄悄走近梅花,终于闻到了那储蓄的、清澈的、澄明无比的芬芳。富人家财万贯谓之富,乞丐能闻梅香焉言穷?能闻到梅香的乞丐,也是富有之人,至少是精神富足之人,愿我们都是这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