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婧
古人云:“人必有家,家必有训。”春节期间,不同家庭都有不同的习俗,在这些习俗中,蕴含着每个家庭传承下来的家风。(详见本报1月19日14版《传承好家风 家和万事兴》)
中国的家风文化,从古至今,源远流长,是一个家族经历岁月沉淀、代代相传,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优良风气,是一种让后代立身社会、终身受益的美好品质。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家风传承的意义却从未改变。笔者认为,培育好家风,春节正当时。
春节将至,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团圆。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学生放假回家,还有因忙碌而很少见面的亲朋好友,可以欢聚一堂,共同度过一个温馨的节日。“要孝敬老人”“工作要上进”“学习要努力”……在茶余饭后的闲谈中,人们自然会提到要传承良好家风。
培育好家风,“孝”字当先。“百善孝为先”,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也是家风文化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植根于深厚的文化土壤。在欢度春节的同时,“哪怕给妈妈刷刷筷子洗洗碗”“哪怕给爸爸捶捶后背揉揉肩”,我们要用朴实无华的行动来践行孝道。
培育好家风,以“善”为本。“人之初,性本善”,优良家风的传承可以成为从小教育一个人向上向善的立足点,在培养良好价值观的同时,也有利于家庭和睦、社会和谐。通过好的家风帮助孩子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帮助他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春节期间,也不要忘记帮助亲朋好友、左邻右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积小善为大善。
培育好家风,“节俭”代代传。个人和家庭,甚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想要长远发展,都离不开节俭。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朱柏庐在《朱子家训》中也说:“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节俭是我们弥足珍贵的传统,是任何时候都不能丢弃的传家宝。
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年味儿渐渐浓起来,让我们欢聚一堂,培育好家风,传承好家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