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时评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0年1月22日 星期

爱心岂容“消费”


□陈 婧

“吴花燕100余万善款全部退回。”“民政部责令!退回所有善款。”1月21日,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微信公众号发布消息称,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简称“中华儿慈会”)官方微博回应了吴花燕善款处理情况,表示将为吴花燕募捐的善款1004977.28元,全部退回给捐助人。 吴花燕“慈善风波”再次引起了公众的关注。回顾这次“风波”,几天前还舆情汹涌,贵州女孩吴花燕因病需要治疗,某平台募捐到百万元善款,仅只拨付了两万元用于救治。公众纷纷质疑,该平台是否在“消费”公众爱心?吴花燕是否得到妥善救助?遗憾的是,当全国人民都在喜迎新春佳节之时,吴花燕却因患早老综合征于1月13日去世,再也无法同亲人一起度过这个春节。然而,有关部门始终没有给公众一个合理的交代。笔者认为,这无疑是在伤害公众的爱心。 吴花燕去世后,不少主流媒体表示关注。15日,人民日报官方微博推出评论《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爱与善》;17日,央视新闻官方微博在评论中提到,“爱,不要伤害!善款疑问得查个明白”。献爱心是从事公益事业的人们真正发自内心的行动,大家想要救急于危难,救人于水火,但只有将善意用对地方,才能释放出最大的正能量。“善良是需要呵护的”,一次次对爱心的“消费”,只会让人们的善心受到伤害,影响慈善事业的健康发展。 将心比心,换位思考,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被救助的患者。如果善款不能得到有效使用,将会危及自己的生命安全。这也是公众关注此次“慈善风波”的重要原因。 近年来,被曝出的捐款乱象不止一次,但人们出于爱心仍愿意参与捐款。而今,慈善捐款被放大到社会的聚光灯下,各方也应加大监督力度,方能使慈善事业走在约束的轨道上,保障更多爱心可以得到奉献的机会。 仔细研究不难发现,中华儿慈会的回应内容并未完全解决公众的疑问,但随着其他热点舆情的发生,这件事情可能会暂时淡出公众的视野。可是此事件对公众爱心的伤害是不可挽回的,但愿此事过后,我们仍然心怀善良,爱心仍存。


上一篇  下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