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文化·视角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0年2月24日 星期

二月二与“挑菜节”
“挑菜节”起源于唐

在唐宋时期,二月二又被称为“挑菜节”。唐李淖在《秦中岁时记》中说:“二月二日,曲江拾菜士民极盛。”春季到来时,菜园的蔬菜还没长成,原野里已是野菜遍地。此时,人们要吃到新鲜的菜蔬,就得到野地里挑菜。

郑谷《蜀中春雨》诗:“和暖又逢挑菜日,寂寥未是探花人。”刘梦得《淮阴行》诗:“无奈挑菜时,清淮春浪软。”这两首诗不仅吟咏了挑菜节,而且一个在蜀中,一个在淮阴,可见当时全国许多地方的百姓都过这个节日。

宋代“挑菜节”深入人心

宋代,挑菜节更是深入人心,描绘挑菜节的诗词数不胜数。北宋贺铸《二月二日席上赋》诗:“仲宣何遽向荆州,谢惠连须更少留。二日旧传挑菜节,一樽聊解负薪忧。”由此诗可知,到北宋时,二月二日已经是传承的节日了。苏轼是美食家,焉能放过这鲜美的野菜?于是他亲自下地挑菜,其《雨晴后步至四望亭下鱼池上遂自乾明寺前东冈上归》词:“拄杖闲挑菜,秋千不见人。殷勤木芍药,独自殿余春。”

宋人周密在《武林旧事》中记述南宋时,二月初二这天宫中有“挑菜”的御宴活动。宴会上,人们在一些小斛中种植生菜等新鲜菜蔬,把它们的名称写在丝帛上,压放在斛下,让大家猜,根据猜的结果有赏有罚。这一活动既是“尝鲜”,又有娱乐性。

元以后“龙抬头”渐成节日

唐宋时“二月二”的活动并没有和“龙抬头”联系在一起。直至元代,熊梦祥《析津志》记载大都风俗时说,“二月二,谓之龙抬头。”这一天人们盛行吃面条,称为“龙须面”;还要烙饼,叫作“龙鳞”;若包饺子,则称为“龙牙”。总之都要以龙体部位命名。

明朝时,二月二又有“熏虫”“炒豆”的活动。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载:“二月二日曰龙抬头……熏床炕,曰熏虫,谓引龙,虫不出也。”《大兴县志》则记载,“二月二,家各为荤素饼,以油烹而食之,曰熏虫。”

清代民间,二月二有很多习俗,比如说“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老百姓要在这天驱除害虫,点蜡烛照着房梁和墙壁,以驱除蝎子、蜈蚣等。民间饮食多以龙为名,以取吉利。另外,这一天妇女忌动针线,为的是免伤龙的眼睛。

元以后,“挑菜节”即被“龙抬头”取代。晚综


上一篇  下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