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文化·视角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0年3月5日 星期

一字之差 “惊蛰”灵动两千年


在汉景帝继位之前,惊蛰名曰“启蛰”。《周礼》卷四十《挥人》篇上说:“凡冒鼓必以启蛰之日。”成书于战国、我国最早的一部传统农事历书《夏小正》曰:“正月启蛰,言始发蛰也。”那时的启蛰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个节气,标志着初春的开始。

公元前157年,汉文帝崩于未央宫,太子刘启继承帝位,是为汉景帝。因其名为“启”,为了避讳而将“启蛰”改为“惊蛰”。南宋官员、经史学者王应麟在《困学纪闻》说:“改启为惊,盖避景帝讳。”同时,把孟春正月的“惊蛰”与仲春二月节“雨水”的顺序予以置换,“谷雨”与“清明”的顺次也被置换。汉景帝之前为“立春-启蛰-雨水-春分-谷雨-清明”,汉景帝后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尽管是因“为尊者讳”而改了名称,但是“惊”字要比“启”字生动得多,为大自然增添了灵性。《说文解字》说:“惊(驚),马骇也。”引申人精神受了突然刺激而紧张不安,有慌乱、恐惧的意思。“惊”还有惊动、惊扰、震动之意,《周易·震卦》:“震惊百里。”《诗经·大雅》:“震惊徐方。”王维的《鸟鸣涧》有“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的诗句。因此用“惊”字替代“启”字,内涵更加丰富,使人联想到,惊蛰一到,沉闷一冬的天空春雷滚滚,沉睡在地下的百虫惊遽而起,纷纷钻出地面,探个究竟。晋陶渊明有诗曰:“仲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诗人长卿在《惊蛰》一诗中云:“陌上杨柳方竞春,塘中鲫鲥早成荫。忽闻天公霹雳声,禽兽虫豸倒乾坤。”惊蛰犹如平地一声雷,冬眠的虫豸爬出洞穴,横冲直撞,四处觅食。

进入唐宋时期,“启”字的避讳已无必要,“启蛰”的名称又重新被使用。如唐人柳宗元《非国语·不藉》:“启蛰也得其耕,时雨也得其种。”但是由于长期用语习惯,唐代的《大衍历》继续使用了“惊蛰”一词,并沿用至今。据《西安晚报》


上一篇  下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