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日,土耳其对叙利亚政府军全面发起“春天之盾”军事行动,以回击叙军2月27日发起的空袭。和以往有所不同的是,在这次战争中,土耳其人将无人机的实战能力表现得淋漓尽致。半岛电视台疾呼:土耳其改变了伊德利卜的游戏方式。
土大规模使用无人机空袭
从土耳其国防部发布的视频看,2月28日起,土军就对叙利亚政府军进行了疯狂的报复,而执行狂轰滥炸任务的“利器”主要是空军“安卡-S”型长航时无人机和“巴拉克塔TB-2”察打一体无人机。
土耳其国防部长阿尔卡1日表示:“自2月28日以来,土军已经摧毁了叙政府军的1架无人机、8架直升机、19辆步兵战车、103辆坦克、56辆装甲车以及9处弹药库,打死1212名叙政府军士兵。”叙利亚国防部则称:“击落了6架攻击叙军阵地的土耳其无人机。”
“尽管在2018年针对叙利亚库尔德武装的‘橄榄枝’军事行动中,土军曾动用过无人机,但用它来打击叙政府军还是头一次。”位于伊斯坦布尔的智库“经济与外交政策中心”研究员坎·卡萨坡格鲁估计,土耳其此次动用的无人机数量达到数十架,“这可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
无人机在叙战场“遍地开花”
无人机易于制造,现在利用3D打印机就可轻松实现。特别是中小型无人机,采用的配件易于购买、成本也低,且能短时间内装配完成。
此外,无人机容易购买。有报道称,曾以“集群式袭击”俄罗斯驻叙利亚赫迈米姆空军基地的小型固定翼无人机,一架仅需500美元,这种商用无人机通过改造装上弹头、手榴弹等武器,就能成为自杀式飞机炸弹。
因此,在叙利亚战场上,美国、俄罗斯、以色列、土耳其、伊朗以及叙直接冲突的各方都在使用无人机作战,可谓“遍地开花”。
随着无人机在战争中的大量运用,“无人机遭击落”已成为新闻里的多频词汇,其重要原因是无人机速度慢、高度低、可靠性不足。此外,并不是所有无人机都具有长航时功能,且利用卫星遥控的国家也是少数,因此多数国家的无人机控制距离很近,一旦敌方发现无人机信号来源,就能轻而易举找到地面控制站。因此,无人机作战系统的防护水平是未来整体作战的重要环节。
“机器VS人”易引发伦理危机
3月1日,叙利亚军方发布警告:关闭伊德利卜领空,任何空中目标都将被视为敌对目标,并将其击落。这说明“发现即摧毁”已成为战场常态。在叙利亚战场上,不仅主权国家具备了这个能力,极端组织也在挥动“发现即摧毁”的大棒,这为无人机战争带来了深刻伦理危机。
从技术层面而言,反无人机作战正成为全球军事大国的必修课。如果说技术的难题还可解决,伦理层面的危机就很难突破了。
一些反对者认为,机器不具备甄别武装人员和平民的能力,更没有权力决定人的生死。以“定点清除”为例,这种打击手段常常会引发“附带伤害”。英国新闻调查局一份数据显示,在2004年至2014年间,美国无人机在巴基斯坦发动405次攻击,造成959人死亡,其中儿童204人。在这些打击中,美国政府将所有死伤的成年男性默认为武装分子,这种不加区分导致的“附带伤害”加剧了人们对无人机的质疑。
此外,此次土耳其动用无人机轰炸叙政府军还引起观察者对于战争“武德”的担忧。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的贾伊·伽利略认为,土军以“无人机”攻击叙政府军中的“人”,这种以“机器VS人”的不对称打击,不仅丧失战争的道德,而且会让得利一方以“超级低风险”的方式滥用战争的技术手段。武力正在变得廉价,人类也正失去对生命应有的敬畏之心。据《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