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军迷天地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0年3月7日 星期

将战机倒飞回国

郑友魁

飞机倒飞,是将机腹朝上、座舱朝下的一种飞行姿态。倒飞过程中,飞行员身体承受负载荷,随着负载荷增加,惯性使飞行员身体内的血液从足部流向大脑,身体出现不适,所以很少有人能进行长时间倒飞。然而,在我军空战史上,有一位英雄飞行员在飞机受损的情况下,创造了长距离倒飞返场、驾机安全着陆的奇迹。

1952年12月17日,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的一次空战中,空军航空兵某团飞行员郑友魁在驾驶米格-15战机掩护长机发动攻击时,战机被击中,他只觉得机身一抖,接着便昏迷过去。

很快,郑友魁被凛冽的冷风吹醒,看到战机座舱玻璃被打碎,战机呈上仰姿态,高度一直增加,他向前推操纵杆却没有反应,这表明升降舵已失灵。继续这样飞下去,战机速度会愈来愈小,最终出现失速(指飞机或机翼在迎角大于最大升力迎角时工作的情况,其特点为气流分离、操纵失效)进入螺旋,后果不堪设想。

郑友魁迅速冷静下来思考处理方法,他想到如果把战机翻过来倒飞,就可以向下飞,降低高度。于是郑友魁操纵战机翻转过来倒飞,一段时间后,战机飞行高度下降、速度增大,这个大胆又成功的尝试增强了他把战机飞回去的信心。然而,发动机又发出异响,郑友魁马上想到倒飞时间不可过久。于是他倒飞一会儿就翻过来正飞,如此反复多次。

倒飞的滋味极不好受,全身血液都压向头部,血脉偾张、眼球欲突。再加上座舱玻璃被打碎,温度已低于-40℃,冷风打到脸上如刀刮一般。郑友魁把保险带紧了又紧,以免在倒飞中掉下去,又把头靠近仪表板,避开刺骨冷风。就这样,郑友魁克服种种困难,慢慢飞回祖国领空。

郑友魁最终驾驶战机安全降落在跑道上。下了飞机,郑友魁才发现由于过度紧张和精神高度集中,竟然咬穿了下嘴唇。

如今,在航空兵某部军史馆中,还能看到郑友魁这一壮举的资料。据《中国国防报》


上一篇  下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