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博览·旧闻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0年3月7日 星期

历史上的分餐制

《韩熙载夜宴图》资料图片

文献记载里的分餐故事

早在《史记·孟尝君列传》中就有记载:战国四君之一的孟尝君广招宾客、礼贤下士,他平等对待前来投靠的数千食客,无论贵贱,都同自己吃一样的馔品,穿一样的衣装。某日请一个新来投靠的侠士吃饭,侍从不小心挡住了烛光,侠士误认为自己吃的那份菜与孟尝君不一样,欲离席而去。

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分析出:要产生这样的误会,侠士和孟尝君肯定不会是在同一桌、同一碗里夹菜,当时的宴席应该是采用分餐制的。

“举案齐眉”“相敬如宾”,这两个成语常被用来形容夫妻感情好、妻子贤惠有礼。其实,这里面也可窥见古代分餐制的影子。这对成语来自一个典故。《后汉书·逸民传》记载,有一个叫梁鸿的人,品格高洁、学问渊博,不少富贵之家想把女儿嫁给他,但都被他谢绝。“同县孟氏有女,状肥丑而黑,力举石臼,择对不嫁,至年三十。父母问其故。女曰:‘欲得贤如梁伯鸾者。’鸿闻而聘之”。婚后两人志同道合,十分恩爱,搬到吴郡(今苏州)为人帮工。梁鸿每当打工回来,孟光为他准备好食物,并将食案举至额前,捧到丈夫面前,以示敬重。孟光的举案齐眉,成了夫妻相敬如宾的千古佳话。

这里的食案,也就是“小茶几”。古代中国人分餐进食,一般是席地而坐,面前摆一张低矮的小食案,案上放着轻巧的食具,重而大的器具直接放在席子外的地上。可见,梁鸿夫妇如此恩爱,也没有合餐。

考古遗迹里的分餐场景

从文献资料里看古人分餐而食的场景,我们只能靠想象。不过,考古发现的实物资料和绘画资料,能看到古代分餐制的真实场景。原中国社科院考古所边疆民族与宗教考古研究室研究员王仁湘谈道:“在汉墓壁画、画像石和画像砖上,经常可以看到席地而坐、一人一案的宴饮场面,看不到许多人围坐在一起狼吞虎咽的场景。从战国到汉代的墓葬中,出土了不少(小食案)实物,以木料制成的为多,常常饰有漂亮的漆绘图案”。

王仁湘在《分餐与会食——古代中国人进餐方式的转变》这篇论文中提出一个很重要的观点:“陶寺遗址的发现十分重要,它不仅将食案的历史提到了4500年以前,而且也指示了分餐制在古代中国出现的源头。古代分餐制的发展与这种小食案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小食案是礼制化的分餐制的产物。”

据《金陵晚报》《厦门晚报》《广州日报》


上一篇  下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