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才情并茂的先辈们留下了无数咏月名篇。如“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李白)、“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王安石)、“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苏轼《前赤壁赋》)等。
从天文学的角度来看,上述3句诗文分别描述了月亮的3种运动。“山月随人归”写的其实是人行而非月动。人在行走时,近处可见物换景移,而月亮离我们极远,它与人的相对位置几无变化,因此我们看到月亮仿佛没有移动,一直在与人同行。这种月亮“运动”几乎人人都有体验。
王安石诗中的“月移花影”,反映的则是月亮的周日视运动——因地球自转而导致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运动。周日视运动速度较快,月亮位置移动明显,容易被人们察觉。苏东坡“徘徊于斗牛之间”一句,描写的应是月亮相对星空背景的运动。斗宿即现在人马座的南斗六星,牛宿位于斗宿的东边,相当于现在摩羯座的右角附近天区,它们之间相距20度左右。在地球上观测,我们看到月亮、太阳、行星等在星空背景上不断移动着位置,这其实是地、月、行星公转运动的反映。
月亮大约27.3天绕地球公转一周,称为恒星月,我们差不多一个月能见到它在星空走一圈。古人很早就发现了这个现象,把月亮经过的轨迹称为“白道”。和周日视运动相比,这一运动缓慢得多,月亮约1小时才在星空中走过一个月面直径的距离,至少需要观察一个月才能一窥全貌。在《前赤壁赋》中,当晚从月出到月落,月亮一共走过了差不多六七度,大致是斗宿、牛宿之间三分之一的距离。若非苏子与客“饮酒乐甚,扣舷而歌”、洗盏更酌彻夜流连,恐怕还真不易察觉。晚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