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20年5月14日 星期

从古扇里感受夏日清凉
夏季,古人只能用扇子来对付高温。传统扇子可分为蒲扇、羽扇、团扇、折扇这四类,悠久的历史赋予了它们不同的功能与气质,也使它们从简单的驱暑工具升格为承载中华夏日文化的特殊工艺品。

羽扇:轻巧儒雅

今人知道羽扇多是因为诸葛亮。羽扇是古代文人最青睐的扇种,因为穷人多用蒲扇,贵族用五明扇,羽扇则不分贵贱。根据西晋文学家陆机的《羽扇赋》描述,战国时期宋玉就“操白鹤之羽以为扇”,时人质疑其“奚取于鸟羽?”宋玉为此做了一番解释,并提出“其在手也安,其应物也诚;其招风也利,其播气也平。混贵贱而一节,风无往而不清。”

宋玉出身贵族,其所用的鹤尾扇算是很高级了,其实古代民间羽扇所用的材料都是极易获取的鹅毛或雁翎,这一类扇子统称为鹅毛扇。晋代鹅毛扇用羽八到十多支不等,羽毛还各有各的名称,如“千金”“合度”“阔度”“大屏”“二屏”“刀翎”。从选材上看,羽扇从较为普通的鹅毛、雁翎,逐渐拓展到雉尾、雕翎、鹰翎、孔雀翎等。据了解,东晋顾恺之《斫琴图》(宋摹本)上绘有一持扇童子,其所持一长柄翅状器物,应为当时的羽扇。

唐宋时期文人用扇的风尚有所消退。到了明代,由于士人法古魏晋,羽扇再次流行。明代一些绘画中出现了如《斫琴图》上的羽扇,但扇柄较之更短。

由于距今时间较近,现存羽扇文物和文献基本都是清代的。据近代文人王廷鼎所著《杖扇新录》记载:“咸同以来,都下盛行雕扇(一种羽扇),王公大臣皆用之。一羽长尺外,阔一二寸。扇形长方,一扇列九羽为率,价须十金。若七羽、六羽者尤贵。”

清代羽扇还大量出口国外,如今在欧美许多博物馆中都能看到极为精美的清代出口羽扇,它们显示出高超的制作工艺。

1

蒲扇:古拙大气

蒲扇自古以来就是民间最常用的扇子。制作蒲扇用的蒲葵生长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西晋文学家、植物学家嵇含在其著作《南方草木状》中记载:“蒲葵如栟榈而柔薄,可为葵笠,出龙川(今广东龙川县)。”由于蒲葵原产地离中原较远,所以学界普遍认为蒲扇的出现应晚于羽扇。

蒲扇的制作工艺并不复杂,先是选择柄长30多厘米、色泽浅碧的葵叶,摘后日晒约20天,干后色泽变白;再以水洗、烘干,并以重物压平;然后随葵叶的大小,剪成不同规格的圆形,再以篾丝、丝线缘其边,仍用其葵柄为扇柄。

从收藏角度看,多数蒲扇工艺价值都比较低,但市场上的蒲扇品种很多,其中也不乏一些可用作收藏的,比如玻璃白蒲扇、漂白编织蒲扇、烙画蒲扇等。

人们多认为蒲扇难登大雅之堂,实则不然。2012年时,北京一场拍卖会上出现了一把晚清编织蒲扇,其最终以11.5万元成交,这么高的价格在各类古扇拍卖中并不多见。

2

3

团扇:华丽柔美

团扇又称宫扇,是一种以圆形为基础形状的有柄扇,因其扇面材质多为绢,所以也称纨扇。西汉女诗人班婕妤在《怨歌行》中唱道:“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这里的合欢扇指的就是团扇。团扇在唐宋时期大行其道,唐代的仕女图上经常出现团扇。到了南宋,画团扇、卖团扇、藏团扇之风盛行,由此出现了团扇铺和专业的画扇商。明清文人墨客题画团扇已成为一种时尚,拍场上一些近现代名家题画的团扇经常卖到数十万乃至上百万元。

古代团扇形状千变万化,有椭圆形、桐叶形、蕉叶形、花瓣形、瓜棱形、马蹄形等。团扇起初男女皆可使用,宋代以后由于羽扇重新出现,折扇又逐渐流行,团扇就成了宫廷妇女的标配。

故宫博物院现藏黄色缂丝凤栖梧桐图团扇,为双面缂,缂工细致入微。缂丝是中国传统丝织工艺品种之一。在清代,缂织工艺被广泛运用于团扇制作上,且工艺较前代有了很大的发展,其中之一就是创造了双面“透缂”技术,使织物两面的花纹相同。由于缂丝工艺繁复,一件成功的作品,消耗人力物力非常巨大,故有“一寸缂丝一寸金”之说。

折扇:潇洒轻便

折扇最早出现于汉末,两晋及南北朝时期称作“腰扇”或“叠扇”,如《南齐书》中提到“褚渊以腰扇障日”,南朝乐府民歌《夏歌二十首》中唱道:“叠扇放床上,企想远风来。”

历史上,折扇的流行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皇帝。在影视剧中,乾隆皇帝走到哪儿都要拿一把折扇挥来荡去,还称其为“御扇”。其实不只是乾隆,据史料记载,明永乐皇帝也特别喜欢折扇,他曾命令内务府大量制作折扇,并在扇面上题诗赋词,分赠予大臣。在皇帝的提倡下,明永乐当朝折扇大贵,民间也纷纷效仿,文人们学着互赠题诗折扇,表喻友情。

清代折扇扇面有白纸三矾的、五色的、糊香涂面的、捶金的、洒金的,极尽华美。扇骨选材更是花样百出,有象牙的、玳瑁的、檀香的、沉香的、粽竹的。扇骨工艺则有螺钿的、雕漆的、漆上洒金的、退光洋漆的,还有一种镂空边骨,内藏极细小的三十二张牙牌的;有的折扇镂空通身,填满异香,空圆钉铰中还藏着极小的骰子;还有的扇骨模仿燕尾形状,骨钉铰藏在里面,外表一点儿痕迹也看不出来。这些奇异折扇的出现,使得扇骨成了后世一大收藏项目。

总之,扇子在古代不仅仅是驱暑之物,更是观赏性极佳的文玩。 据《西安晚报》

4


下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