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20年6月1日 星期

“儿童”一词何时出现
■延伸阅读

“儿”与“童”这两个字如今意思相近,均是指年少之人。但在甲骨文中不论是“形”还是“义”都是不一样的。甲骨文“儿”写作,与繁体“兒”变化不大。现在简化后的“儿”字,把(甲骨文,字形见版面)的上部去掉了,仅保留下部。下部像身子,表示人。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则认为是囟门尚未闭合的头,即所谓“从儿,像小儿头囟未合”。头大而身小之人,正是才出生不久婴儿的样子。也有的人认为,(甲骨文,字形见版面)是刚长牙的口,刚长牙自然是婴儿。还有一种分析,称(甲骨文,字形见版面)似张口哭笑的脸,小孩子才哭笑无常。可见,“儿”字虽有不同说法,但本意都是指孩子幼小的样子,字关年龄。进一步说,(甲骨文,字形见版面)是表示一岁以内的幼小男孩,与(甲骨文,字形见版面)年龄差不多的幼小女孩专用字是“婴”。

“儿童”一词最早出现于先秦时期,《列子·仲尼》中已有“尧乃微服游于康衢,闻儿童谣”的说法。这里的“儿童谣”,现代一般简称为“童谣”。但先秦时“儿童”一词并不常用,多使用“小儿”、“童儿”、“童子”等,其中的“小儿”现代医学中仍在使用,如有的医院把儿科称为“小儿科”。

唐宋开始,“儿童”的使用才相对多了起来,检索唐宋诗文,可找到很多含“儿童”的诗句。如唐代诗人贺知章《回乡偶书》:“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甲骨文中的“儿”字和“童”字。


下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