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与现代“儿童”、“少年”比较接近的词语很多,但最有代表性的是“童子”,这是经古代官方认可的未成年人名词。《国风·芄兰》一诗称:“芄兰之支,童子佩觿(xī)。”用金启华译注《诗经全译》中的译文来说,意即“萝藦的枝儿软又软,小孩儿佩着牙锥啊!”这里的童子是多大呢?《诗经》里没有说。据宋朝经学大师朱嘉释证:“觿,锥也。以象牙为之,所以解结。”佩觿是一种成人风俗,照此说来,这里的“童子”应该成年了?其实非也。《诗经今注》作者、已故当代先秦文化史研究专家高亨认为,《芄兰》诗中的“童子”应该是“约十二三岁的儿童”,此诗是一个成年女子对嫁给未成年人表达不满。
那么,古代童子年龄一般是多大?从历代“童科”考试规定来看,并不统一。“童科”是汉代一种培养“神童”的考试,通过童科的孩子被称为“童子郎”,可以授官。《文献通考·选举考八》“童科”条共列出8名童子,除1名没明示年龄外,其他7人的年龄为:12岁4人,13岁1人,15岁1人,16岁1人。可见,汉代童子年龄在16岁以下,一般在12岁左右。
到了唐朝时,科举考试正式设“童子科”,童子年龄也有了明确界定。《新唐书·选举志上》称:“凡童子科,十岁以下”。宋朝童子的年龄又有变化,据《宋史·选举志二》:“凡童子,十五岁以下。”据《咸宁日报》
南宋苏汉臣绘《秋庭戏婴图》中,小男孩剃发留鬌,大一点女孩梳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