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朱 红
数学试卷分为文科和理科。7月7日晚,记者采访了漯河五高两位文科和理科的数学老师。
文科方面,漯河五高高三文科数学备课组组长王松磊分析说,2020年全国文科数学,在选题的风格和考察知识点上与往年一致,又一次打破了解答题的传统模块命题顺序,打破了学生的惯性思维。
与2019年相比,今年文科数学整体难度持平,其中选择填空整体难度降低,大题难度比去年略难。试卷难点分布与去年相比稍有差异,需要学生加强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阅读理解的能力。
第12题考查了三棱锥的外接球问题,比较常规;第16题考查的数列求和中的分组求和问题,计算量不大,但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要求高。
解答题部分考点比较常规,题型分布较去年没有变化,看似简单,实则做起来棘手,得满分不易。解答题要求考生注重基础,回归教材,理解知识本身的内涵,对学生综合能力、创新能力要求比较高。如17题通过数学模型的形式,考查整理和分析信息的能力。20题综合考查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运算求解能力、分类和整合的能力……
总体来说,今年文科数学的命题,秉承了坚持数学高考的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的考查要求,发挥了高考数学的选拔功能和导向作用。
理科方面,漯河五高教研室副主任、高三数学组备课组组长张世军分析说,理科数学试卷既重视考查基础知识,又突出能力培养,既有高考的选拔功能,又兼顾教育公平。与2019年相比,试题稳中求新,整体难度适中。
试卷对大纲要求的基础知识、主干知识仍然加大考察力度,对大纲要求的重要数学能力充分体现。如:空间想象能力(16题、18题)、推理论证能力(20题)、运算求解能力(22题、20题)、数图处理能力(5题、7题、23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9题、22题)。第12题首先要求学生观察构造函数,然后才能用单调性解决问题,着重创新,突出能力要求。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如何把数学与生活相结合?强调动手能力和数学实践是数学学科一直追求的目标,今年的高考题也很好地把这一数学理念贯彻到了试卷中。如第3题的金字塔就要求学生能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能解决问题;23题强调了学生绘图的动手能力;19题的概率分布则对学生转化实际问题到数学问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有理论与实际结合的能力。
对数学思维的强化一直是数学的主旋律,而数学思维的培养就是建立在教材的基础知识之上。整套试卷可以说只要吃透教材、抓稳基础则必稳操胜券。如1、2、4、6、8、13、14等题几乎都是教材的例题展现;9、11题虽然小有变化,但还是紧扣教材;11题注重问题的迁移转化,强化的是数学思维;22题第一问是一个大家都感觉百年不遇的容易题,考查学生是否能看准问题问的是什么?即“图形是什么?”能不能正确地结合方程,把图形描述清楚,恐怕很多同学就不一定能做到位。因此,一个微小的细节也体现了高考的选拔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