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诗经》不仅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一个绿油油的菜园。《诗经》里的草木,常作为起兴或象征的意象出现,今天的菜谱上或许很难看到,事实上,它们却是古人餐桌上的常客。
荇菜与莼菜
《诗经》的“菜园”里最早出现的是“荇菜”。“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荇菜是一种水生植物,现代人恐怕很少吃过,一般都将它当成一种普通的水草。现在我们通常将荇菜叫作“杏菜”,又名“金莲儿”。它沉入水中,花开时常弥覆顷亩。《颜氏家训》中说道:“今荇菜是水有之,黄华似莼。”这是教导族人的言语,意谓行事要有清澈之心。
实际上,荇菜口味不如与它相似的莼菜。《诗经》中云:“思乐泮水,薄采其茆。鲁侯戾止,在泮饮酒。”茆即莼菜。古有“莼鲈之思”的典故,常以此寄托思乡情。西晋人张翰,生于苏州,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因思念家乡的莼鲈美味,便决然辞官而归,在后世传为一段佳话。
莼菜著名的做法是莼菜羹,口感嫩滑,味道清淡。叶圣陶在《藕与莼菜》中写道:“在故乡的春天,几乎天天吃莼菜。它本身没有味道,味道全在于好的汤。但这样嫩绿的颜色与丰富的诗意,无味之味真足令人心醉呢。”
在《诗经》时代莼菜很常见,但随着后世水质污染,莼菜已很难在自然水域见到。如今,野生莼菜已成为一种珍稀植物,于1999年被列为中国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荇菜
葵为古代“蔬菜之王”
今天餐桌上已很少见到葵的身影。但在古代葵是蔬菜之王。古人有“五菜”的说法,包括“葵、韭、瞿、蒸、葱”,葵菜是五菜之首。
《诗经》中关于葵的描写有“七月烹葵及菽”。元代的《王祯农书》记录了葵的很多种吃法,包括凉拌、做汤、煮菜粥,这都说明葵是当时中国人的当家菜。
据历史资料显示,葵菜的消隐,是由白菜的崛起引发的。起初,白菜只是长江流域一种地方性蔬菜,最早在南北朝时期(约公元五世纪至六世纪),南方开始栽培白菜。至唐宋,白菜才逐渐传入北方。白菜因其产量大、耐寒、经简单加工便于长久储藏等,逐渐取代葵成为新一代“百菜之王”。
如今,葵菜在市场上很少见了,只有老一辈的农民偶尔在菜园子种植。葵菜慢慢地变成了一种野菜,许多人不识之,但对于经历过艰难时代的老一辈人来说却是人间至味。
葵菜
营养美味延续千年
《诗经》中还有许多蔬菜,延续数千年仍成为现代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菜肴。
“涮火锅”时,有一道素菜——豌豆苗比较受青睐,这种野菜其实就是《诗经》中提及的“薇菜”:“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根据《史记》记载,伯夷、叔齐隐居山野时,吃的也是这种野菜。
在《诗经》里,葱绿的豌豆苗,既是饭桌上美味的食物,又成为寄托相思的精神食粮。采摘豌豆苗的过程中,古人做登山运动,锻炼身体、陶冶情操,还可借此见自己的心上人,所以《诗经·召南·草虫》有言:“陟彼南山,言采其薇。未见君子,我心伤悲。”
《诗经》中还有浑身是宝的“葑菲”。“采葑采菲,无以下体。”葑,即蔓菁,俗称大头菜;菲,就是萝卜。说它“浑身是宝”,因为春食苗、夏食心、秋食茎、冬食根。北方人尤其是东北人,一到冬天必做的一件事是腌咸菜,用的就是萝卜、蔓菁、大白菜等。
水芹也是自古以来就食用的一种重要蔬菜。“思乐泮水,薄采其芹”,“觱沸槛泉,言采其芹”。水芹在诗经时代已广为种植,嫩茎及叶柄可供食用。在江苏,水芹被称为“路路通”;在海南,“水芹”代表勤劳,是当地人春节期间必不可少的佳肴。晚综
薇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