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2020年7月20日 星期

“神童”获奖并非个例


记者查阅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历年获奖名单发现,类似的“高大上”中小学生研究项目不在少数。

“比赛已经变味儿了。”在中科院昆明某下属研究所工作的研究人员黄某告诉记者,之前有朋友请他帮助孩子参加这项大赛,他帮孩子设计了一个符合其知识能力水平的项目,没想到班主任看过后却连说“太low了”。“班主任把之前的获奖项目给我看了一下,我大吃一惊,很多项目至少都是硕士、博士才能完成的。”黄某说。

记者查阅大赛评审规则发现,奖项的评审由大赛组委会组织来自全国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学科专家组成评委会。评审规则强调必须由参赛者自己选题、自己设计和研究、自己制作和撰写,并明确要求设计中的创造性贡献必须是参赛者本人构思、完成。

为了防止造假,大赛不仅要求参赛学生做项目时要拍照留痕、留存资料,还在各级比赛中设置了答辩环节。“答辩是在一个封闭场地内进行的,除了专家和参赛学生,其他人不准进入。”崔某说。

记者调查发现,云南省科协邀请的评审专家大多是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资深教授、研究员。云南省一名科研人员告诉记者,从评审专家的专业背景、资历来看,要甄别出参赛者是否作假、是独立研究还是借他人力量,应该非常简单。

对于评审专家为何没能发现一些参赛作品明显超出了中小学生知识能力范围,赛事组织方没有正面回答,仅称“我们也提倡高校院所对青少年进行支持,大手拉小手,会对青少年有所启发”。


上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