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小悠
《诗经》《唐诗宋词》是我常年放在案头的书,“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偷。”这是积淀,不直接作用于人,但潜移默化,可影响终身。如果我的文章写得还算有点诗意,皆因受诗词浸润。诗词不必强记,强记也记不住。平日读书时遇到“诗句”,不妨把全诗找来读。好诗都需场景代入,理解了就记住了,想忘也难。我的诗词量就是这样慢慢积累的。
我至今保留学生时代的习惯,受益匪浅。“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读到好段落,就摘抄下来,闲时翻阅。重读经典段落,每遍都有不同感悟。如朱自清的《春》《背影》《荷塘月色》里的经典段落,我学生时代就会背了,现在还会背。平时读书时,读到和作者相似的经历,或体悟到与作者同样的感受,我会在书页留白处记录下来。当然,有时也遇到与书中所述观点相悖,我也会于留白处记下反驳之语。
我读书很杂,除中外文学书籍,我对哲学、草药学也感兴趣。尤其《本草纲目》,我觉得里面的草药名都很美。通常读了某位作者的书,觉得好,我就搜罗一堆他的书来读。反之,初读体验不佳,就会放置一旁。还有,世界名著不可不读,初读晦涩难懂,是“初极狭,才通人”,但耐着性子读下去,便是一片桃源之境。
我读书逐字逐句,很认真。因有找错别字的癖好,这实在是种乐趣。遇到生字,我会立刻停下查字典,注音注释,我把这看成是阅读中的一种休憩。遇到好书,我会在扉页写几句感悟,并专门存放。这些经过甄选的书,将来要在儿子合适的年纪给他读。这是一种“为之计深远”的母爱,当然,我知我喜之书未必小儿亦喜,但做母亲的总是忍不住为孩子方方面面操心。
人有气质,书也有。书的气质是作者的气质,读多了,就能选出与自己气质相近的书。那是“他乡逢故知”,只恨相逢太晚。慢慢地,你也会有自己独特的气质、风度。读书的过程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这中间没有捷径。读书有苦亦有乐,但说到底,读书是乐事。书海无涯,选取属于自己的浪花,乘风踏浪前行。
读书需境静心平。境闹心杂时,不妨不读,放空自己,直到心境恢复。每天读一点书,养成习惯。我的一个朋友工作很忙,但每天坚持读30页书,硬性指标,不吃不睡也要完成。现在人都太忙,但“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总是会有的。”好读书,读好书,趁年轻多读一些书,会让你受益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