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20年8月27日 星期

平凡的世界 非凡的感动
——由路遥《平凡的世界》说起

□殷亚平

“1975年二三月间,一个平平常常的日子,细蒙蒙的雨丝夹着一星半点的雪花,正纷纷扬扬地向大地飘洒着。时令已快到惊蛰,雪当然再不会存留,往往还没等落地,就已经消失得无踪无影了。黄土高原严寒而漫长的冬天看来就要过去,但那真正温暖的春天还远远没有到来。”这是作家路遥小说《平凡的世界》的开头。这样的文字平实、流畅,没有惊世骇俗之处,但就是这种看似普通的叙述,却像磁铁般吸引着读者一点点读下去,越读越感到魅力无穷。

《平凡的世界》共三部,以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十年时间为背景,以孙少安和孙少平两兄弟为中心,刻画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巨大社会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

我第一次接触它是在1989年,是一个来自海滨城市的朋友邮寄给我的。那时我在读大学,从小生活在贫穷、闭塞的乡下,算是文艺小青年,涉世不深、多愁善感,又怀揣各种幻想。收到小说的一周时间内,除了吃饭、睡觉,我几乎与它形影不离,一口气读了两遍。一群普普通通的人,一堆琐琐碎碎的事,爱情、挫折、痛苦、欢乐、冲突,各种场景纷繁地交织在一起,丰富着一颗年少的心。记得当时,自己还曾幻想着遇到一个像孙少平那样贫穷却坚强的男孩,无论是捧着高粱馍还是喝着剩菜汤;无论工地打工,还是煤窑挖炭,从不逃避生活给予的苦难。面对苦难,反而有一种崇高的不屈服于命运的执着,内心透露出一种将苦难转化为前行动力的坚韧。这种不一样的精神气质,不知道激励并俘获了多少读者的心。

三十年后,我早已为人妻为人母,生活渐渐安定下来,因为这部小说,前后查阅了大量记载路遥生平的资料和视频,尤其是他躺在医院病床上完成的《平凡的世界》的创作随笔——《早上从中午开始》,我几乎是流着泪逐字逐句读完的。

从1983年起,路遥就酝酿构思这部小说。先后阅读了近百部长篇小说,翻阅了近十年的报纸以及其他相关书籍,过着“早晨从中午开始”的生活。同时,他奔波于社会各阶层体验生活。繁重的写作和糟糕的生活摧毁了他的健康,致使创作多次难以为继。直到1988年春节前夕,才终于完成了小说写作。

十年磨一剑,路遥用他十年的青春和生命换来《平凡的世界》的美丽绽放。

苦难,是路遥一生的伴侣。比如饥饿感,是他刻骨铭心的记忆。小说的第一章写的就是孙少平在读高中时吃午饭的尴尬情景。因为贫穷,他与另外一名女学生都是拖到最后才去取饭,这样就避免了被人嘲笑。“他站起来,用手抹了一把脸,端着半碗剩菜汤,来到西南拐角处的开水房前,在水房后墙上伸出来的管子上给菜汤里掺了一些开水,然后把高粱面馍掰碎泡进去,就蹲在房檐下狼吞虎咽地吃起来。”这样的细节给人身临其境之感。

孙少安、孙少平是挣扎在贫困线上的青年人,但他们自强不息,依靠自己的顽强毅力与命运抗争,追求自我的道德完善。其中,孙少安是立足于乡土矢志改变命运的奋斗者;而孙少平是拥有现代文明知识、渴望融入城市的“出走者”。他们的故事构成了中国社会普通人人生奋斗的两极经验。

如今,隔着三十年的光阴,再次品读这部小说时,红尘岁月留下的各种痕迹投射在小说中的各色人物和各种场景中,相比青涩年纪的阅读,有了更复杂、更立体的感受。人生一世,诱惑太多,欲望太多,随着年龄的增长,屏气凝神时光越来越少。倒是这种来自经典的滋养,依旧会抚慰人心。它们是追忆,是怀想,是抵挡喧嚣世界的隔离带,是一张张不褪色的明信片,是茫茫尘世中回眸一望的瞬间感动。

《平凡的世界》

路遥 著


下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