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谭派第五代传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谭元寿10月9日12时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他曾经在《沙家浜》中因郭建光一角红遍大江南北。
京剧表演艺术家谭元寿
文武兼备的京剧表演艺术家
谭元寿是京剧大师谭富英的长子,谭小培之孙,谭鑫培的曾孙。他出身梨园世家,6岁开始学戏,10岁入富连成第六科坐科,练就了扎实全面的功底。他嗓音高亢,功底扎实,文武兼备,全面继承了谭派的艺术风格,又借鉴吸收了余派李少春的精髓,是一位文武兼备的京剧表演艺术家。
20世纪50年代,他在上海天蟾舞台演出半个月《野猪林》,天天爆满。六七十年代在现代京剧《沙家浜》中扮演的郭建光更是家喻户晓。其代表作还包括《定军山》《桑园寄子》《问樵闹府》等经典剧目。
20世纪80年代,谭元寿致力于恢复传统戏,主演了大量京剧骨子老戏,并先后为近50部老戏录音进行了音配像工作,一直到90岁还登台唱戏。即便年事已高,他生前在家中还经常练功,吊嗓子。每个星期,琴师都会专门来家中两次,老爷子还能唱得满宫满调,不降调门。
作为谭派第五代传人,谭元寿培养了大批谭派表演艺术的优秀人才。多年来,谭元寿始终坚持自己带学生,青研班办了20年6届,每届都有他的学生。他经常会主动给徒弟、学生们打电话,希望他们来家中,给他们多说说戏。谭老常说:“我有多少能力,就恢复多少;我知道多少,就教给你们多少。希望你们学会唱熟之后,还能继续传给下一代。”
1
谭门三代合影(从左至右依次为谭元寿、谭小培、谭富英)
“谭派艺术忠诚而富有成效的守护者”
在京剧界上,谭门是传奇。这个艺术家族,百余年来连续七代四十多人都从事京剧事业,一脉相承,堪称一部“浓缩的中国京剧史”。京剧谭门为什么能薪火相传七代?无论是梨园行,还是戏迷们,都公认一点:谭家不仅因为艺术好,更是家风立身的典范。
谭门历代做人道德标准高,家风正。谭元寿总说,父亲谭富英的人品对他一生影响非常大,“他总教育我:做人要忠厚,唱戏要高调,做人要低调,要学会吃亏、让人。对别人宽厚,才有自己的道,才有后代子孙的道。这些做人之道也指导了我一生。”
从艺这么多年,谭元寿每次到剧院演出,总是第一个到后台,先给看门的大妈问好;等着乐队、舞美队到了之后,还挨个儿向大家道谢,感谢人家辛苦。连拉大幕的人都会夸谭先生人好,剧院的司机也都愿意争着送谭先生。
在自家小区院里遛弯时,谭元寿也是见谁都跟人笑眯眯地打招呼,跟人聊天,邻居们都觉得这位大艺术家太平易近人。逢年过节,谭家都会给院里的保洁、保安、物业的工作人员送些吃的用的,听说谁病了,还给送药。
演员这个职业,一辈子都在名利场,艺术上要争当好角儿,既要拔尖儿,又不能伤人,这个尺度非常难拿。而谭元寿从年轻时就宠辱不惊,把名利看得很淡,他的长寿也与此有关。
即便作为当今京剧界辈分最高的泰斗,他每次演出从来不在乎自己被安排在第几个出场、谢幕时站在哪儿、拍照时排在什么位置,也从来不让身边人替他争这些。他只关心自己在观众心目中的位置,自己的演唱是否让观众满意。他总说:“只要观众认可我,就够了!”
谭元寿还再三要求大家不要称呼他为“艺术家”。他曾说:“我父亲是艺术家,四大名旦是艺术家,把我与他们放在一起,一视同仁也称为艺术家,这实在让我无地自容了。”他自己始终愿意做的是“谭派艺术忠诚而富有成效的守护者”。就像电影《一代宗师》中所说:“留一口气,点一盏灯,有灯就有人。”
如今,谭老走了,但谭派艺术还在,谭门精神还在。这一盏明灯,将不仅指引谭门后代,也指引更多的后来人,在艺术的道路上永远前行。
据《北京晚报》
2
《定军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