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前,抗美援朝战场,志愿军将士因武器装备以及后勤保障远远落后于对手而付出巨大牺牲。其中,有3个连队呈战斗队形全部冻亡牺牲在设伏地点,成为让对手也敬畏的“冰雕连”。这是世界战争史上最震撼人心的战斗场景之一。
今日读史,人们不禁扼腕叹息:当时,志愿军将士如能穿上保暖的军队防寒服该有多好!
时至今日,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我军被装保障早已超越御寒的低级阶段,融入世界军队防寒服发展大潮:从诸如棉衣、皮衣、羽绒服、涤纶絮片防寒服、防风透湿作战服,到超羽绒絮片防寒服、阻燃保暖作战服、轻质防寒大衣,一场兼顾保暖、减重、便捷的军队防寒服革命正在进行中。近日,据新闻报道:又有多个品种的新型边防巡逻被装全面列装我军边防部队。
1
“别冻着”为起点
从新中国成立到上世纪60年代以前,我军冬服一直是单一层次,只有不带罩衣的棉衣,俗称“老棉袄”。
60年代初,我军把冬服由单一层次改成了以罩衣、紧身棉衣、绒衣裤、衬衣裤等组成的多层次。
当时,高原和寒区部队官兵大部分穿着和内地部队一样,保暖性不足。军需保障科研人员参照高原和寒区群众防寒经验,完成了皮大衣、皮帽子、皮手套和毛皮鞋等“四皮”的研发,有效解决了长期困扰高原和北疆边防官兵服装保暖量不足的难题,但笨重、臃肿成为制约战斗力发挥的新问题。
2003年我军研制出03系列高原轻便防寒服,共有针织内衣、绒背心、绒衣、棉衣、冬迷彩服、羽绒大衣、防寒面罩、雪地披风、内手套、外手套、栽绒帽等11个品种,有效满足了边防部队冬季巡逻、执勤、训练和作战的需要。
随后几年,我军又优化品种,形成07系列防寒服,重点改进棉衣、绒衣、内衣、冬作训服和作训大衣,研究确定了高寒区冬服配套层次,搭配了皮帽、防寒面罩、内手套、外手套、冬袜、防寒鞋,并针对站岗需要研制了公用皮大衣。
07系列防寒服发放后,更加满足了我军从高原到极地边防驻军防寒需求,为我军广大官兵特别是边防官兵适应严寒、战胜严寒提供了有力保障。
2
御寒强调透气
寒冷条件下,人体冷感主要源于风的快速散热和水的快速导热。保持体温,一要防风,尽量减少风降温效应;二要保暖,尽量使自身温度不散失。水比空气导热快,衣服湿度越大导热就越快。如果衣内水分不能及时排出体外而累积在体表或者服装材料中,就会导致人体失温,从而造成冻伤。因此,防寒服不仅要具备较强的防风保暖效果,还应具有拒水、透湿功能。
我军早期的“四皮”防寒服,虽然防风保暖效果很好,但“体量”过大,直接影响到部队的机动灵活性。03和07系列防寒服保温层主料采用棉和羽绒,都有不防风和湿后增重且保暖量大幅度下降的不足。2013年以来,从新一代防寒大衣研究开始,我军成功研制出新型防风防水透湿面料,解决了防风防水和透气问题,服装的保暖效果实现了质的飞跃。
3
保暖兼顾减重
研究表明,作战环境下士兵的生理舒适最大负荷为18.5公斤。过多重量会影响单兵的机动性并降低其作战能力。
冬季防寒保暖服装厚重臃肿,造成士兵行动不便,自然影响到单兵作战效能。因此,防寒服的减重至关重要。而要减重,关键还是高性能材料。
我军设计的03和07系列防寒服,大量采用摇粒绒、超细纤维革、熔喷棉、羽绒等新材料,并首次引入轻量化和分层保暖的理念,使其厚度大大减少、单兵负荷减轻,大幅提升了雪域高原部队高寒缺氧条件下生存和作战能力。
2013年以后,我军开始研制轻质防寒大衣,以超细纤维絮片与羽绒复合絮片作为主保暖层,使冬服配套保暖量增加、重量减轻;新型棉衣裤采用超细保暖絮片为主保暖材料,保暖性、蓬松度、压缩回弹性和絮片保暖持久性更好,重量也随之减轻。近年我军开展了拒水型“P棉”研发,使防寒服更轻。
4
未来材质更“酷”
时间进入新世纪20年代,新一轮技术革命正处于孕育阶段,其“引爆点”之一就是新材料。
目前,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在军队防寒服研究上,都纷纷瞄准超细纤维、气凝胶和石墨烯等新材质发力。系统研究表明,这些材质在防寒服应用上具有广阔前景。
——超细纤维是直径5微米以下的纤维,纤维织物手感极为柔软,并有良好的吸湿散湿性,是理想的防寒服内层衣物材料。
——气凝胶是世界最轻的固体,密度为3.55千克/立方米,仅为空气密度的2.75倍。硅气凝胶的纳米微孔洞结构,能有效抑制气体分子的热传导,是理想的防寒服保暖层填充物。
——石墨烯具有非常好的热传导性能,纯的无缺陷单层石墨烯,是目前为止导热系数最高的碳材料,是未来主动式保暖服装研发的希望所在。
拥有更“酷”材质的军队防寒服,值得期待。
据《解放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