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边求气低,波他争日时。莺蒙语出喜,打掌与君知。”“春花香,秋山开,嘉宾欢歌须金杯,孤灯光辉烧银缸。之东郊,过西桥,鸡声催初天,奇梅歪遮沟。”这两首看似平常的古诗词,竟是古代军事密码“反切码”的代表,是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为了在战争中传递信息而使用的密码。
反切码是在古代注音方法“反切法”的基础上创造的。“反切”在汉代出现,它的规则是用两个汉字拼写给一个汉字注音,取第一个字的声母和第二个字的韵母和声调。如“风”,房声切,取“房”的声母“f”和“声”的韵母“eng”,切出“风”这个字的读音是“feng”。这两首诗歌的精妙在于,取前一首诗歌“柳边求气低,波他争日时。莺蒙语出喜,打掌与君知”中的20个字的声母,依次分别编号1到20;取后一首诗歌36字的韵母,顺序编号1到36。再将当时字音的八种声调,也按顺序编上号码1到8,就形成完整的“反切码”体系。
下面用“补给粮食”四个字的编码说明该“反切码”的使用方法:这四个字的编码分别是2-30、19-25、1-3、10-21。如在战场上想要传达“补给粮食”的情报,只需传递这四对数字就可以。我们现在对照这两首诗来看,“2-30”对应的字分别是第一首诗的“边”和第二首诗的“初”。按照“反切法”的规则,取第一字的声母“b”和第二字的韵母“u”,两个字的声韵母结合到一起是“bu”,就会切出“补”字。(古代声调和现代有所不同,暂不做讨论)同理,“19-25”对应“君”和“西”,两字切出“给”。“1-3”对应“柳”和“香”,切出“粮”字。“10-21”对应“时”和“之”,两字切出“食”。这样依次把文字排列,再将当时字音的八种声调按顺序编上的号码写在各个编码的最后边,这样“补给粮食”的情报就被编写出来了。晚综
相关链接
中国最早的军事密码本《武经总要》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密码的国家之一。据《六韬》记载,3000年前姜子牙发明了“阴符”。将鱼竿折成数节,每节的长短不一,各代表一件军机,令信使牢牢记住。如:长一寸为“大胜克敌”,长四寸为“败军亡将”,长六寸为“警众坚守”,长九寸为“破军擒将”。这后来广泛应用到我国古代的军事活动和情报活动中。
中国最早的军事密码本——北宋的《武经总要》,记录了古代的军事情报通讯密码。作者收集了军队中常用的40种战斗情况,编成40条短语,分别编码。如:1请弓、2请箭、3请刀、4请甲、5请枪旗、6请锅幕、7请马、8请衣赐、9请粮料、10请草料。这套密码的使用方法是:将领接受战斗命令出发前,军事指挥部门与其约定一首40字的五言律诗作为解码密钥,该诗文字不得重复,并发给一本有上述40个短语的密码本,诗中的每一字都对应一条短语,短语顺序在战前临时随机排列,该密码本只由通信双方少数高级将领保管,在战斗中,前后方就按该密码本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