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钮小泥
城南有一条南北巷子,只要不下雨,每天早上都有集市。我送完孩子到校,若时间充裕,常拐到巷子里去逛一逛早集。
巷子不长,集市也不大。多是近郊农民自种的蔬菜瓜果,拿到集市上售卖。有的并不图挣钱,而是劳动人民骨子里的勤劳,找个事儿做不闲着。或是享受了种菜的过程,又不想劳动果实被浪费,一种自我褒奖的心理。所以每成交一次,他们脸上总会露出心满意足的神情。当然,也有家境困难的,靠集市的微薄收益为生,每每遇此,我希望所有赶集的人都能多少买一点。
集市上,春天有香椿叶、莴笋、春韭等;榆槐时节,有绿莹如钱的榆钱、白润似雪的槐花售卖,全是时令鲜物。看着这些,内心常被季节的温情感动。夏天黄瓜、西红柿居多,以及早熟的玉米、芝麻叶、红薯秆这些田野之物,还有珠子般圆润的葡萄,青紫皆有,都很香甜。
深秋时节,绿油油的大萝卜,刚从地里拔出来,上面还沾着新鲜的潮漉漉的泥土。用三轮车载着,带着一股旷野的芬芳。萝卜带樱子,樱子上缀着晨露,这是纯天然的露珠。说不出年代的架子车,拉着一车莹如玉的白菜,棵棵直立,相互挤靠,维持着菜园里生长的形态。红薯摊在地上一张薄膜上,任人随便挑选。
还有上海青、小白菜、芫荽、菠菜,小把捆扎好,新鲜水灵,娇俏得像《西厢记》里崔莺莺身边的丫头红娘。除去这些,在集市上还有倭瓜、丝瓜、苦瓜、辣椒、土豆……都不多,一两个、三五个、一小堆儿,摆在地上供赶集的人挑选。在集市上售卖东西的这些朴实的农民,五六十岁的父辈居多,也有白发苍苍的耄耋老人,他们拿出最好的东西示人,那些虫蛀的、断裂有伤痕的蔬菜,都留作自己食用。
另有竹篮里盛着的柴鸡蛋,卖蛋人蹲在篮子后面,正和旁边卖萝卜的闲聊,那情景恍然让我回到幼时。20世纪90年代,自家养的鸡下了蛋不舍得吃,攒够了拿到集市上卖,换来钱打油买盐。还有用竹筛盛着的豆腐,上面盖一层稀布,用来切豆腐的是一把铜质的长条刀片。在两侧高楼的挤压下,这条巷子犹如一条时光的裂缝,给人一种怀旧复古的情怀。
巷子里还有一家陈记馓子,门口搭棚摆摊,支一口大油锅,夫妻二人一人揉面,一人油炸。炸好的馓子用塑料袋装好,放在玉石板台子上,十元一袋,也可另称。他们并不是天天出摊,只在个别日子张罗生意,像为满足固定的食客,聊慰久不食生思之味。我买过多次,馓子香而酥脆。有一次,母亲用陈记馓子制馅包饺子,别具风味。
巷子尽头有个卖鱼虾的老人,一张塑料薄膜摊地上,四周围起,盛些水,虾们在水里蹦跶,鱼儿们张嘴喘息。野生鱼虾,大小不一,胖瘦各异。看那老人,我总想起病逝的大舅,他生前常年驾着小舟,在颍河上打鱼……
集市不到八点就散了,仿佛一盘棋的和局,买卖双方都各得其所,尽兴而归。逛着集市的时候,看着那些新鲜蔬菜和来来往往的人,听着乡音,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觉得生活是如此美好、如此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