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山
冯骥才的长篇新作《艺术家们》以几位青年艺术家的生活和事业为轴,展现了半个多世纪以来,国内艺术家们的生活故事与创作历程,以点代面,呈现了同时期国内社会环境的发展变迁对艺术事业的影响,流露出作者的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情怀。在读小说的过程中,读者能享受到艺术之美对心灵的震撼,也能于叙事中感受到作者的真诚和执着,并为之深深感动。
这篇小说不算太长,约23万字,虽是疫情期间困守在家三个月写就,冯骥才为此篇却酝酿了数十年。小说分前卷、中卷、后卷,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写起,一直写到当下,直接映射小说主人公的青年、中年、暮年三个人生阶段的是是非非。在艺术领域,无论是绘画还是文学,作者都是亲历者和见证者,虽然小说中的人物都是虚构的,可正如作者所言:“我塑造出来的生命不一定完全是我的,但肯定有我的影子在里面。”
小说开篇写了三个热爱绘画的年轻人,才华横溢、朝气蓬勃,号称“三剑客”,在那个封闭的年代,常常聚在一起看画册、听音乐、讨论艺术话题,一杯茶、一包榨菜就能愉快地畅聊一个下午,他们为得到一张音乐碟片、一本残破的旧画册而欣喜若狂。那是一个特殊的时代,也是一个追求纯粹艺术的时代。小说娓娓道来,有故事,有情节,也有作者对绘画、文学、音乐等多种艺术门类的独特体悟、见解和思索。
随着商品经济的兴起,三个志同道合的好友走上了各自不同的道路,命运也发生了变化,洛夫被商业化浪潮吞噬,江郎才尽失去自我,最终跳河自杀;罗潜为生计所迫,不得不改变对艺术的信仰,最终耗尽其才,沦落南下;只有楚云天坚守对艺术的赤诚和最初的信仰,始终捍卫着“美”的存在。
艺术家离不开浪漫,小说从人物、情节到语言,都洋溢着浪漫主义的气息。罗潜的住所虽然只是一座老楼后院的一间储藏室,低矮简陋,一门一窗而已。然而在艺术家的眼中,那有点歪的屋顶和门,剥落得厉害的墙皮,颜色斑驳又和谐,屋前的几株老树有姿有态地横斜遮翳,都使小屋分外迷人。还有楚云天被大革命扫地出门,赶到一座小楼顶层的小屋,间量极小,一半坡顶,东南各有一扇窗,说是小屋,过去并不住人,只堆放杂物。屋内更是立了六根木柱,把原本不大的空间切得更碎。就是这样的环境,当阳光日日照射,那柱子折射所成的光影让楚云天和妻子隋意如沐密林深处般惬意。与其说这是苦中作乐,不如说是艺术家们的浪漫情怀使然。
小说自始至终弥漫着一种理想主义,这理想主义是生活中的亮色,无论在怎样的境遇下,只要心怀理想主义,灵魂就如同被美照亮。同时,小说也深深流露出作者的隐忧,在现代社会中,艺术家们是否能抵御物质的洪流,远离功利,保持初心,保持一种对纯粹艺术的孜孜以求?在小说中,楚云天也有两次差点失足,一次靠洛夫和罗潜两位挚友的帮忙走出困境,另一次是自己悬崖勒马,未酿成祸端,但受伤极深的妻子离他而去,女儿也不原谅他,他一个人过了好多年。不过,最后的结尾是圆满的,妻子隋意从千里之外重回他的身边。被美照亮灵魂的人,才是真正的富翁,才是真正的艺术家。
《艺术家们》
冯骥才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