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见习记者 杨 旭)3月15日,在纪念“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活动现场,记者看到,漯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展出了三块有关进口食品安全的展板,宣传台前聚集了不少前来咨询的市民。
市民李喜梅告诉记者,她的女儿今年8岁,平时爱吃零食,为了安全起见,她经常会在大型超市为女儿选购进口食品。“现在卖进口食品的商户不少,也不知道如何分辨真假,看到这里有展板,就过来问问。”李喜梅说,“我偶尔会喝些红酒,但听说一些酒庄销售的进口红酒其实是勾兑的。刚才听工作人员讲解如何挑选进口红酒,还真学到了不少知识。”
采访中,漯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检测工程师华向美告诉记者,选购进口食品主要是“三看”,第一是看食品的外包装上是否有中文标签。第二是看食品的检验检疫证明。该证书是检验检疫部门对进口食品检验检疫合格后签发的,证书上注明进口食品包括生产批号在内的详细信息。可以说该证书有如进口食品的“身份证”,只要货证相符,就能证明该食品是真正的“洋货”。第三是看国家质检总局的官方网站。根据国际惯例,质检总局会将有关不合格产品信息定期在官方网站上予以公布。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市民开始选购进口食品。只有从正规渠道进口,经过严格的检验检疫、报关、销售等流程,才是最可靠、最有保障的购买进口食品的途径。市民在购买进口食品时,一定要保留凭证,一旦出现问题,可以向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进行投诉。”华向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