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木
鲁敏说:《六人晚餐》的创作灵感来自凡·高的画作《吃土豆的人》,那乏善可陈的房间,有点冷的灯光,土豆冒出来的热气,互相探询着的变形的脸,就是我们残缺而憔悴的、同时也不断繁殖不断更新的生活,是真实的,不容回避的。《六人晚餐》中的六个人,如同吃土豆的家人,围坐在一起,沉默地吞咽他们的艰涩与饥饿,忍让着彼此的自暴自弃,晦暗中相互取暖,并痴心向往着高尚的光明的生活。毫无疑问,他们的晚餐不是人生的盛宴,而是生活的残羹与冷炙。
小说讲述了十四年间两个家庭六个人的故事。故事开始于阶层分化、欲望涌动的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在衰败凋敝的老厂区,两个残缺的家庭相遇了:一边是丧妻的钳工丁伯刚和高考落榜的儿子丁成功、上技校的女儿珍珍一家,一边是新寡的工厂会计苏琴和女儿晓蓝、儿子晓白一家。苏琴端庄娴雅,丁伯刚粗鄙贪酒,两个不般配的人却被命运奇怪地扭结到一起。苏琴要求自己在感情上永远忠于死去的工程师丈夫,但生活中又需要一个实实在在的男人,于是她拒绝了那些与她丈夫相似的优秀男人,戏剧性地选择了丁伯刚,并甘愿永远失去幸福的可能。于是,每周六的晚上成了两家人共进晚餐的时间。在丁伯刚破旧油腻的餐桌旁,六个人小心翼翼地维系着随时断裂的关系,貌似一家人,却各怀心思。年幼敏感的晓白需要哥哥和父亲的保护,善良愚笨的珍珍凡事爱往好处努力,只有他们俩真心想让两家人成为一家人。丁伯刚深知自己和苏琴的差距,知道分手是早晚的事,于是随波逐流。曾经是神童却落榜的丁成功沉浸在自己的内心里,对外部世界麻木不仁。苏琴和晓蓝理智永远大于情感,对上流社会的向往永远大于感情安放的需要,两家人最终分手是必然的。
苏琴和丁伯刚分手的导火索是丁成功和晓蓝的恋爱,其实这是一场阴差阳错的爱情,前因是晓白为了两家人能在一起,在丁成功和晓蓝之间编造互相喜欢的谎言,致使两人真的产生了爱慕之情。晓蓝前程似锦,丁成功却是个前途暗淡的小工人,苏琴不能接受,六人晚餐就此结束。丁成功和晓蓝彼此间从没有承诺过什么,也从没有过什么甜蜜,他知道他和她之间隔着一层玻璃,能相互看见,却永远到达不了。他对她说:“我委托你全权代表,代表我上大学,代表我离开厂区,代表我找份最好的工作,代表我去过最好的日子。”晓蓝真的过上了中产阶级的生活,从世俗意义上来看,她成功了,然而她并不幸福。她的腰上捆着一根无形的橡皮筋,在用力挣脱原有生活的同时,却被一股更大的力量往回拉扯着。就在她选择要和丁成功在一起的时候,丁成功却选择了自杀。两人之间差距太大,他不想重复父亲和苏琴阿姨的命运,和晓蓝的不可能阻断了他所有幸福的可能,看似懦弱,却是对爱情的献祭。这个吹玻璃工最终用碎玻璃割腕自杀,和自己精心建造的玻璃屋一起毁灭了。
丁成功的人生是不成功的,丁伯刚又是另一种失败的典型。作为企业的主人,他曾经辉煌过,然而在社会阶层分化越来越残酷的时代,在企业改制的大潮中,他不可避免地下岗了,注定成为边缘人,看到他曾寄予无限厚望的儿子又重复他的命运时,他崩溃了,患上了失忆症,在酒精中麻醉自己,并最终死于酒精中毒。时代对个人命运的拨弄,是毫不留情的。然而,有心理障碍的晓白终于走出了精神断乳期,珍珍似乎也理解了爱的真意,苏琴也开始反思自己曾经执念的世俗道德,晓蓝生下了孩子生下了新的希望,最后他们又聚集在一起举行了简单的野餐,仿佛是六人晚餐的延续,却在峰回路转之际寄予着浓厚的希冀,散发着无限的温情。
这是一部“向失败的大多数”致敬的书,这些善良卑微的小人物在茫然中渴求着“成功”,在通向“成功”的路上屡屡碰壁,在屡屡碰壁中找寻着爱和人生的归宿,他们的挣扎和痛苦也正是我们的,小说的普世价值和悲悯情怀是非常明显的。《六人晚餐》分为六个章节,每个章节以一个人物为主线,各自独立又密密交织,如一把六弦琴,汇聚出一曲沉郁却又温情脉脉的命运乐章。
鲁敏在本书的最后引用了里尔克的一段话:“我们的人生就是一个被艰难包裹的人生。对于这个人生,回避是不行的,暗嘲或者堕落也是不行的,学会生活,学会爱,就是要承担这人生中艰难的一切,然后从中寻觅出美和友爱的存在,从一条狭窄的小径上找到通往整个世界的道路。”即使人生只剩下残羹冷炙,我们也要吃得有滋有味,我想这才是《六人晚餐》所要传达的生活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