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版:品味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16年3月24日 星期

文学地理学视野中的乡愁


□曾大兴

乡愁是一种普遍的人类情感,人人都有。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代都有乡愁,只要你离开原来生活的空间,只要离开的时间有点长,就有乡愁。所以,许多文学作品都描写乡愁,它成为人类重要的精神寄托。

从文学地理学的角度谈乡愁,就是从文学地理空间来谈乡愁。所谓乡愁,就是流动或迁徙在异地的人们对于家乡的一种回忆式的情绪体验,包括对亲情、友谊、爱情的回忆,对家乡的自然山水与人文景观的回忆,对个人成长经历的回忆等。

乡愁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时间感;二是空间感。以余光中的《乡愁》为例,《乡愁》共展现了四个时间段的乡愁:“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同时,每个时间段都有两个空间,比如“这头”“那头”或者“外头”“里头”等不同的空间,每个时间段都有两个不同空间,一共是八个不同的空间。所以,乡愁有时间和空间这两个维度。从时间上讲,它总是由现在指向过去;从空间上讲,它总是由此地指向彼地。时间变了,空间也变了,才有乡愁;时间变了,空间没变,就没有乡愁;空间变了,时间没变,也没有乡愁。

乡愁是如何形成的呢?第一,独在异乡。因为背井离乡,独处一个异质空间,特别思念家乡的亲人。第二,归期难定。因为归期难定,所以乡愁更严重。第三,有家难归。即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回到家乡,对家乡产生了种种思念。第四,故乡变了。刚才是有家难归,现在故乡已改变,家乡变了就再也回不去,回不到回忆当中的故乡。

乡愁产生是有着自己的原因的,一方面是由于空间的阻隔,人们难以由异地回到家乡;另一方面是由于时间的流逝,人们即使回到家乡,也无法由现实的空间回到历史的空间。第一个原因是空间阻隔,第二个原因是空间异质,空间异质是时间造成的。

如何感受和认识乡愁?在缺乏现实空间体验的情况下,通常只能凭某些符号来感受。第一,乡邦文献。如地方志、家谱等。但是这一类文献往往只能诉诸理性,不能诉诸人的情感,很难满足离乡之人的情感需要和审美诉求。第二,地名。好的地名,既可诉诸人的理性,也可诉诸人的情感。但它也有局限,就是太简约了,缺乏对地方的生动、具体的描写。第三,艺术,包括音乐、美术、影视等。第四,文学作品,比较而言,文学作品的保存时间最长,直到今天,我们还能读到3000年前西周初年的人写的乡愁作品。

如何感受和认识文学作品中的乡愁呢?一定要有时空感,我们拿到一个作品要善于找它的时间感和空间感。尤其要有空间感,要善于通过作品所建构的空间结构及其所描写的空间要素来感受和认识乡愁。

尤其古代的诗词作品,有许多人反映不好懂,其实无论什么样的作品,抓两个要素,一个是时间,一个是空间。看他写是什么空间、什么时间,把空间搞清楚,写了什么样的空间,写了哪几个空间,哪个空间里面哪些要素,这样就可以慢慢进入作品。

从文学地理学角度来考虑,留住乡愁有很多办法。第一,原封不动保留承载和存续乡愁空间,因为乡愁是需要有空间来装,这个空间要保留,尤其是承载。第二,迎亲同住,也就是把乡愁的核心元素由故乡转移到自己这个空间里来。第三,复制家乡,也就是把乡愁空间作整体的位移。第四,保护家乡的文化遗产和历史建筑。这是最现实的办法,就是保护乡愁所赖以产生和存续的空间。这种办法与第一种不一样,第一种是原封不动地保存,这一种是有选择地保存和保护,即保护乡村的历史文化空间。第五,关心乡邻,与家乡达成某种妥协。例如以实际行动支持他们盖新房、建新村,同时采取双方都能接受的办法保护老房和老村。第六,是文学的办法,即重新认识和评估文学的价值,通过优秀的文学作品来留住乡愁。在音乐、美术、影视、文学众多的艺术形式当中,文学保留的乡愁时间是最长的,是我们认识乡愁的一个重要载体。

总之,文学地理学可以帮助人们认识文学的空间性和地方感,进而达到保护家乡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保护乡愁所赖以产生、赖以承载、赖以存续的地理空间之目的。


下一篇
Copyright@1984-2006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漯河日报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