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邦
《情人》是玛格丽特·杜拉斯的小说代表作,龚古尔文学奖获奖作品。这部具有很强的自传色彩的小说,以法国殖民者在越南的生活为背景,描写了一名贫穷的法国少女与富有的华裔少爷之间深沉而无望的爱情,笔触深达人性中某些最根本、最隐秘的特质,催人深思。
《情人》的成功使玛格丽特·杜拉斯一夜之间饮誉全球,成为成千上万文艺青年的文学偶像。
1914年,她生于越南西贡,父亲做过中学校长和殖民地的公职人员,母亲是小学教师。17岁时杜拉斯回到巴黎读高中。1933年,19岁的杜拉斯在巴黎大学就读,罗曼史层出不穷。1939年,她与罗贝尔·昂泰尔姆结婚。
1943年她参加密特朗领导的抵抗运动组织,密特朗这样回忆道:“1943年,她很年轻、很漂亮,她很有魅力,也常常施展她的魅力……”同年,她把自己的姓改成父亲故乡一条小河的名字——杜拉斯。
对于杜拉斯的生活,我们的印象无外乎放荡不羁。但事实上,杜拉斯的一生都用来写作、拍电影。对于写作的职业性,她视之甚苛:“如果是作家,就要24小时都投身写作,否则就不是。”
对于玛格丽特·杜拉斯来说,除了写作,没有其他路可走,写作是她的“内心命令”、隐秘的召唤、激情的勃发,是一种迷人的声音和自身存在的标记。直到写作《情人》,她才确信这一点,即便在此之前她如此自信地对待自己的写作。
1983年,杜拉斯准备和儿子让·马斯科洛一起做一本书,这本书其实是关于她的一本相册。那些老照片对她而言非常重要,有几张少女时代的照片,她甚至认为“没有它们就不可能生活下去”。当时这本书被命名为《绝对相薄》,为了让儿子开心,她要给自己一生杜撰一些传奇的文字,她要写一些东西,她试图寻找失去的时光,也许普鲁斯特启示了她。
杜拉斯想象她一生中最绝妙的照片没有被拍下来,“那张绝妙的照片,或许是不可能被拍到的。它并不存在,但它本该存在。它被忽略了,忘记拍摄了,没有清晰地留下来,没有被取走。”杜拉斯从缺失写起,从虚幻处入手。一切变得有了方向,她要找的,或许就是湄公河轮渡甲板上那个15岁少女的照片。
“我认识你,永远记得你。那时候,你还很年轻,人人都说你美,现在,我是特意告诉你,对我来说,我觉得现在的你比年轻的时候更美,那时候你是年轻女人,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这是《情人》的开篇,这是杜拉斯的传奇。接下来,宏阔的叙事展开了,身份不定的叙述者追溯往事,真真假假,分不清哪些是现实哪些是虚构。杜拉斯沉浸在疯狂的写作之中,她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愉悦:“我一直梦想行云流水的写作,但从来没有真正做到过,突然,在我只想准确地还原记忆别无他求的时候,我做到了,我感觉我做到了。”只用了短短三个多月,杜拉斯完成了《情人》。1984年,《情人》出版。当年11月12日,它荣膺了龚古尔文学奖。
如果实在要描述故事的话,《情人》就被破坏了、被撕裂了。假如故事梗概存在的话,也许可以这样说:小说讲了15岁的小女孩在回家的渡轮上遇到了阔少东尼,那时她家里非常贫穷。母亲是小学教师,她还有两个哥哥,大哥玩物丧志,几乎快把家败光。华裔青年东尼邀请她坐他的车送她回家,她答应了邀请。叙述者用晦涩的手法描写了当时的场景,很快他们就陷入欲望之中,也许还有爱情……中国情人替她的大哥还赌债。母亲不喜欢黄种人,但却因为钱不再对女儿过多干涉,以至于她不去上学,校方问她母亲为什么时,母亲隐瞒了实情……情人并不是《情人》的主题,写作是唯一的主题,时光是隐藏起来更重要的秘密主题。
以《情人》中的话总结《情人》,我以为这句话再恰当不过了:“我以为自己在写作,却从未写过,我以为自己在爱,却从未爱过,我什么事也没做,只是在关闭的门前等待。”如果,她能早一些领悟到《情人》呈现出的写作道路,她的成就实难估量。
人物档案:玛格丽特·杜拉斯
法国著名作家、剧作家、电影编导。她的成名作是1950年发表的自传体小说《抵挡太平洋的堤坝》。代表作有《广岛之恋》《情人》等。曾获龚古尔文学奖、法兰西学院戏剧大奖等奖项。她的作品别具一格,一度成为许多女作家模仿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