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吉伟德
“怎样才能让妈妈不玩手机?”“爸爸妈妈不理我是不爱我了吗?”“怎样才能让妈妈更爱我?”“如果我是爸妈的手机就好了”…… 这些都是家住河南洛阳的10岁女孩苗苗使用iPad留下来的搜索记录,一个孩子敏感脆弱的心理竟然以这种方式呈现在父母面前。(3月25日《北京晨报》)
“如果我是爸妈的手机”的内心呼喊,让人看了无不动容。当手机占据了家长太多的时间,对孩子就难免会疏忽,尤其是对尚处于懵懂之中,急切需要得到父母关爱,给自己更多亲子时间的孩子而言,手机依赖症下的父母,离自己的要求越来越远,久而久之,便成为一种内心的疑虑与亲情的渴求。
玩手机对亲情的伤害是显而易见的,很多人千里迢迢回家探望父母,结果大部分时间都浪费在了玩手机上;朋友之间聚会,不久之后就是旁若无人玩手机,跟身边的人很少进行交流与沟通,可以说,手机已夺去了现代人的自由,并割裂和伤害了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谊。除此之外,玩手机还是一种风险极高的活动,除了会引发各种疾病,比如颈椎炎、手指炎和视力障碍之外,还可能会带来生命危险。
从科学的层面来说,手机依赖症属于一种心理疾病,因而在思想上不能轻视。不过,手机依赖症如同“温水煮青蛙”一样,是长期的习惯所形成,若不能正确认识到其危害性,并采取更多的措施远离,那么就可能越陷越深。
只有考虑到别人的感受,才会从自我设定的“手机圈中”摆脱出来。“如果我是爸妈的手机”是强烈的亲情渴求,也是对摆脱手机依赖,把空间和时间还给孩子的呼吁。手机依赖不仅占用了自己宝贵的时间,也成为亲情是大的毒药。从手机依赖之中走出,是父母的责任,更是孩子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