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齐 放 通讯员 康春明)收到“朋友”一条短信,与手机号关联的银行卡中的钱差点莫名其妙地消失,让市民姚先生惊吓不已。
4月27日晚8时许,正在家看电视的市民姚先生的手机收到一条短信,对方是同在漯河的同学罗某某,就立即打开查看,里面只有一句话“同学五一聚会内容,详细请查看链接……”。打开链接后,姚先生看到的却是乱码。
“同学聚会的事不能耽误。”想到这,姚先生拨打同学罗某某的电话,但对方电话却处于无法接通状态。几分钟后,姚先生的手机也显示无信号,无法拨出。
片刻后,姚先生妻子的手机上收到了和上述内容一样的信息。打开后也出现乱码。此时,姚先生家的固定电话响起,是一位朋友打过来的,询问姚先生是否把朋友聚会的消息错发给了他。
听到这些,姚先生立即意识到可能中招了。这种情形与常见的网络电信诈骗相似,最后许多人与手机号关联的银行卡中的钱被划走。
想到这些,姚先生立即用固定电话拨打工商银行的客服电话95588挂失银行卡。第二天早上6时许,姚先生的手机又恢复了正常,而且收到了多条短信,其中一条内容是“您已在沈阳商场消费500元,转账成功”。这条转账信息的时间在他挂失银行卡之前。姚先生银行卡中有数万元钱,幸亏他及时挂失银行卡,否则可能损失更多。
4月28日上午,姚先生来到市公安局干河陈分局大学路社区中队报警。中队长吴国忠分析说,姚先生手机短信中的链接应该是一个木马病毒,打开之后在后台强制植入安装。安装后,与手机号绑定的银行卡就被扣钱,然后再自动用他的手机编辑短信群发给手机通信录中的好友,如果其他人也点击这条短信的话,同样会中这个病毒。
民警告诉记者,近期类似的电信诈骗犯罪多发,警方在打击犯罪的同时,提醒市民做到三个“一律”:接到电话,不管是谁,只要提到银行卡,一律挂掉;短信中的链接,一律不点并且删掉;微信中陌生人发的链接,一律不点开。只要做到这三点,基本上就不会上诈骗分子的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