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版:品味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16年5月5日 星期

时间在阅读中开花


□吴继红

我从小调皮淘气:上树掏鸟、下河捉鱼,领着一帮半大孩子偷瓜、打架,半拉村子的人都晓得,我们家有一个比男孩子还淘的疯丫头。

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一次我去同学家里玩,在她家的破桌子上发现一本残缺不全的《故事会》,里面精彩的故事情节一下子吸引了我,生平第一次,我“屁股底下没有长蒺藜”,居然一个下午纹丝未动,读完了那本《故事会》。直到同学的妈妈连声叫我的名字,留我在她们家吃晚饭,我才大梦初醒似的从故事情节里跳出来。从那之后我就喜欢上了阅读。

乡村文化生活匮乏,我绞尽脑汁也不过找到一两本武侠小说,看得津津有味。初三的时候,我的新同桌也是个小书迷,我从她手里借到许多书,每天读得如醉如痴。那时晚自习老是停电,因为看得入迷,坐在我前面的一个叫宋国举的男生,他的两件新棉袄后背都被我的蜡烛烧了窟窿……那一年除了每一期崭新的《读者》,我还看了《红楼梦》《平凡的世界》《呼啸山庄》《简·爱》等许多大部头的书,看到喜欢的句子就如获至宝地抄下来,我的摘抄本就有厚厚的三本。

通过阅读我发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每次作文课我的作文都被当作范文来念,我还代表学校参加了市里的作文比赛。语文老师在我的作文上批阅:“嬉笑怒骂皆文章,有鲁迅之风。”同学们投向我的眼光里充满了羡慕和佩服。后来我上了师范,遇见了同样爱好文学的党老师,在她的帮助下我主持学校的文学社,开始尝试给报纸投稿,我的文章也从那时起开始陆续变成铅字。

后来,我遇到了老公,很庆幸,他也是一个热爱阅读的人,上大学时也是学校文学社的主力。我们俩约会时候经常在一起讨论共同看过的某一本书的情节,交流写作技巧,最经常去的地方是图书馆。除了都喜欢阅读,我们俩还都喜欢写作,刚结婚的时候我写小小说刚入门,每写一篇都要给他看,请他提意见。他后来经常得意地对人说:“她的文章,原来我不给修改就发表不了,现在我赶不上她啦……”

儿子出生后,我们决定把他也培养成为一个热爱阅读的人。在他很小的时候,我们就开始拿着卡片给他讲故事,后来他养成了每天听着故事入睡的习惯。等他再大一些,我教会了他认拼音,教他自己读故事、背唐诗,我忙的时候把他带到单位却顾不上管他,就随手丢给他一本字典和几本书,他就开始磕磕绊绊自己阅读,不声不响一坐就是半天,不哭也不闹,同事们都啧啧称奇。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他开始尝试阅读纯文字的民间故事,接触了曹文轩、秦文君的儿童文学,后来又迷上了沈石溪的动物小说,只要有他们的新书就要想方设法弄来阅读,他那几年的零花钱全都用到了买书上。我给他的卧室装了一个大书架,专门存放他的书。等上小学五六年级的时候,他就开始和我一起阅读《百家讲坛》《明朝那些事儿》、南派三叔的《盗墓笔记》等这些大部头书籍。

我们家爱书是出了名的,每年光是买书就是一大笔支出。老公和我到外地出差,总会带回来在当地淘到的书籍:书法绘画类的、艺术类的、养生类的……不一而足。因为三个书虫凑到一起,又都喜欢买书,我们家的书柜越来越大,即使这样,家里的书仍然放不下。家里有这么多书,朋友来了不免惊叹一番,有时候会忍不住想借读,我嘴上答应,心里却特别舍不得,生怕这些书有去无回——我的三毛系列和张爱玲系列就是被朋友借走了再也没有送回来,我暗示好几次,奈何人家充耳不闻,我只好把他加入“书房拒绝开放黑名单”。他再上门,我不再把他往书房里领,生怕他再瞧中了我的宝贝……这可能就是爱书人所谓的葛朗台心理吧。

儿子在读书方面特随我,我们娘俩经常看书看得废寝忘食,有时候看一遍觉得不过瘾,还要回过头反复阅读。老公最喜欢的是史书,儿子和我最喜欢的是文学类书籍。说起读书,还有一则趣事:有一天我老公和朋友聚会喝了点酒,回家晚了,刚踏进楼道就听到别人家传来电视机的喧嚣,走到我们家门口却静悄悄的。他推开门一看,只有书房亮着灯,我们娘俩各自盘踞一方,手捧书本正看得入神,连他回来打招呼都懒得回应,他还以为自己错进了高三考场呢。这些年,我们三口人的节假日大半都泡在书店里,一进书店就像饥饿的人见了面包一样,再也挪不动脚步。除了读书,我们三个还喜欢写字画画,闲暇时候偶尔搞个书法比赛、绘画比赛或者唐诗接龙什么的,也别有一番情趣。

有人说“读书不是向外的利器,而是回家的路”,“身体或者灵魂总有一个得在路上”,我深以为然。这些年,我一直在努力阅读努力写作,觉得一日不读书就没有写作灵感。家里一间书房三个书柜满满腾腾有几千本书不说,床头、飘窗、沙发随处可见书籍。这样海量的阅读让老公和儿子也渐渐对写作有了兴趣,我们三个在一起交流读书、写作心得,他们俩也学着投稿,偶有豆腐块发表。再后来我和老公的文章偶尔还会在同一家报纸同一个版面发表。在去年市纪委举办的“家风”征文中,我和老公的文章居然再次同时“中标”,我们乐得合不拢嘴,熟悉的朋友也老是打趣我们“夫唱妇随”。因为阅读,我们都受益匪浅,到了叛逆期的儿子也分外懂事,我们娘俩聊起青春期的话题也百无禁忌,宛如同龄的朋友。每每月底稿费单回来的时候,我们一家人拿着稿费一起外出,找个小饭馆,要上几个小菜,小酌一顿,余下的再买些新书来读,虽然钱不太多,倒也其乐融融。

偶尔闲下来,看到这些年陆续发表的文章和厚厚的剪报本,以及与别人一起出的散文集,心里会有欣慰喜悦之感。朋友们都说我是一个特别好运气的人:老公知冷知热,儿子孝顺懂事,只有我自己知道,是阅读让我们找到了回家的路,让我们浮躁的心沉淀下来——阅读可以慢慢改变许多事情,你把时间倾注在哪里,时间就会在哪里开花。


下一篇
Copyright@1984-2006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漯河日报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