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奇伟
上师范那会儿,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发现学校图书楼二楼有两间图书阅览室。从那以后,我就成了那里的“常客”。“下班的时间到了,同学们明天再来看吧!”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正当我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遨游时,图书管理员的话语让我不得不把书放到原处。无奈,我只好离开阅览室,来到大街上。我在街上闲逛时,书报亭映入我的眼帘。走上前去,放眼一看,我竟发现这里有很多学校图书阅览室里没有的杂志和报纸。因为囊中羞涩,我在围着书报亭转了数圈之后,狠狠心从屈指可数的生活费里抠出一块六毛钱,买了一本最便宜的杂志《辽宁青年》。拿着杂志一来到宿舍,我就急不可待地看了起来。那时,一本小小的《辽宁青年》成了我的最爱。
和《青年文摘》杂志的相识是在一个极其平常的日子。那一天,我从邮递员手里接过学校的书报杂志。翻开一看,一本《青年文摘》赫然出现在我的眼前,她清新悦目的封面,加上一个个夺人眼球的标题,一下子把我迷住了。从那以后,到县城买书就成了我工作之余为之神往的一件事。
工作以后,因为兜里有了钱,到县城买书时就格外大方,《青年文摘》照单全收,《辽宁青年》自然也不例外。正是在那个时候,《呼啸山庄》《子夜》《堂·吉诃德》《少年维特之烦恼》《巴黎圣母院》《高老头》等中外名著先后成为我的“座上宾”。我读着故事,感受着书中人物的悲欢离合,和作者来一次“亲密接触”。
电脑走进寻常百姓家后,工作之余,我开始在网上看报纸,对于书的热爱也开始发生变化。每天一有时间,我不是在学校开展教育活动之后写新闻稿,就是上网读《大河报》《中国青年报》《漯河日报》等。旧手机“花屏”以后,我狠狠心买了一部智能手机。智能手机走进我的生活后,彻底把我给“绑架”了。一有时间,我就刷屏:看微信、逛空间、读报纸、翻阅网络书籍。这段时间,我在手机上先后读过《东莞打工妹》《杨洁的自述:我的九九八十一难》《敢问路在何方》等。没有网络的日子,我才会拿起好久没有翻开的纸质书籍。《北京售楼小姐》《妇产科男医生》《作女》《鲁滨孙漂流记》《海底两万里》等书就是这样读完的。
从图书阅览室到网络、从纸质书到网络阅读,尽管时代在变,但我对阅读的热爱始终没有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