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涵涵
5月11日,上海市公安局召开新闻发布会透露:公安部门正在研究推出“手机随手拍”平台,通过手机、照相机拍摄符合相关要求的照片、视频等,鼓励市民记录并提交交通违法线索。此外,相关部门还将研究把交通违法行为和居住证办理及个人诚信挂钩。(《新闻晨报》)
对此,我们须审慎对待:为了保证视频的真实可信,成为当事人违规的证据,拍摄视频有比较严格的要求:拍摄的举报视频须全面清晰反映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车辆号牌等信息。有效的举报视频必须保证在全过程中有明确的违章时间、过程和地理标识,同时视频画面要清晰,说实话,这已不是简单的随手拍了,而是较高层次的技术拍客了,试问有多少普通人能够做到?
按照相关法规,政府职能部门才有执法权,号召居民都来随手拍,并要求提交相关录像资料,相当于将调查取证权随意转移到公民个体身上,既有责任外包、转嫁责任之嫌,也缺乏法律依据,逾越了法律规定的职责权限。
据悉,上海相关部门还在研究,将交通违法行为和居住证办理及个人诚信挂钩。“对于违法者,要做到监督无处不在”,言语铿锵,却有违法治精神。对于不遵守交通规则者,必须进行批评教育或处罚,但要依法依规试行。将交通违法行为和居住证办理及个人诚信挂钩,将大大影响民众的居住权、信贷权,无形中加大了处罚力度,违背了现代法治理念。
“手机随手拍”能否拍出文明新风?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中,政府部门更应该以身作则,知法守法,执法护法,要恪守权力边界,不能用不符合法律的办法来治理违法行为,用不文明来遏制不文明。毕竟,正义、良好的目的也不能靠违法的手段和程序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