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晓甫
在漯河国际会展中心附近,两条特别亮眼的小路吸引了不少市民。“这是什么路啊?踩上去软软的,真有意思。”市民王先生家住欧洲故事小区,每天傍晚他都要从这条路上走一趟。
6月中旬,我市在会展中心附近铺设了两条分别长约200多米的海绵型道路,这种道路中间是褐红色的,两边用宽几厘米的绿线加以规整。
很多市民对这种“海绵道路”还是第一回听说。据介绍,海绵道路的保水度是83%,每小时能透水12000毫米,而普通的柏油路路则没有这种透水,储水,降温的特性。
市市政管理处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长期以来,国内城市建设中存在“重地上轻地下”、“重工程手段轻自然方法”的现象,城市排水实行“以排为主”的模式,忽视了城市生态系统应有的吸纳、渗透、滞蓄、净化等功能,城市排水设施标准不高、能力不足,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城市内涝、初期雨水地表径流污染等问题。海绵城市建设旨在转变城市规划建设理念,减少城市内涝,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目前我市城市防汛关键是防范内涝,而内涝则主要是吸纳、排放为主。”市水利局一名工作人员介绍,吸纳就是以建设海绵型城市为载体,比如建设海绵道路、海绵公园、海绵社区等;而排涝就是要实现雨污分流,完善城市排水管网建设,做好日常工作的维护运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