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版:副刊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16年7月28日 星期

齐胜利:知青岁月,一生的财富


□见习记者 杨 旭

人的一生,总要经历些值得追忆的往事,待到时过境迁,能够像压箱底的宝贝一样拿出来反复回味。无论往事是苦是甜,经过了岁月的发酵,总能酿出醇厚的生活味道,那便是人生的一笔财富了。对于市民齐胜利来说,他的记忆中就保留着一段难忘的知青岁月。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里,他激动过、奋斗过、快乐过,伤心过、懊恼过,甚至做梦都想摆脱知青生活,如今却又对那段岁月恋恋不舍,成为他一生的牵挂。

生于1952年的齐胜利,可以算是共和国的“同龄人”。1971年,齐胜利读完初中,响应国家号召,下乡成为一名知青,来到当时的郾城县大新店公社齐罗大队新建队,也就是如今的郾城区新店镇齐罗村。在他的记忆中,他们那一批下乡的有几千人,出发那天,敲锣打鼓,众人欢送,就像出征的勇士一样光荣地奔赴各自的目的地。

“我当时的心情是雀跃的,因为1968年下乡的知青,几乎所有人都在两年后回到城市当了工人。我觉得自己应该早去早回,解决就业问题。”齐胜利这样解释他当时的想法。然而事与愿违,他在生产队一待就是将近五年。这期间,他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盖房、种地、收割这样的农活中,这对于城市里长大的青年是一种严酷的磨炼。现实的严酷和前途的无望让齐胜利心中充满了痛苦,他觉得知青的身份桎梏着自己,让他的青春一片晦暗。“唯一值得庆幸的是,我们新建队没有吃过杂粮,吃的始终是大米、白面。在那个年代,这简直就是一个神话。”这是齐胜利记忆最深的事情。

直到有关政策出台,知青可以回到父母所在的单位工作,齐胜利才回到城里,在父亲所在的漯河搬运公司当了一名搬运工。半年后,他又到公司的子弟中学,成了一名语文老师。那时候,齐胜利开始接触写作,把当搬运工时的经历和感悟写成小说、散文,还有当时很流行的报告文学。

退休后,那段不堪回首的知青岁月在齐胜利的脑海中不断回放,生产队里贫下中农们朴素的品性人格在记忆中历久弥新,他渐渐体会到那段经历给予他以后的人生一种怎样的勇气和力量。他并不赞同一些艺术作品中对于知青岁月过于悲痛的渲染,他想要尽可能轻松地讲述那时的人和事,从回忆中沉淀、发掘,有一些新的感悟。他先后创作了27篇追忆知青生活的纪实小说,结集为《我们新建队》,展现那个风云激荡年代的生活细节,承载那段永不磨灭的青春。


下一篇
Copyright@1984-2006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漯河日报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