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年前,20万治河大军参与的吴公渠治理工程,是我市少有的一项大型水利建设工程,参战人员之多、进度之快、质量之高前所未有。
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情况下,我市依然能组织起如此大规模的会战,且修渠资金大部分是靠群众自筹,时至今日依然有现实意义。
吴公渠是一条排涝河道,干渠总长29.6公里,流域面积58万亩,1956和1963年曾两次治理,但水患未根除,仅1986年前近二十年时间,较大的水灾就发生过8次。
水利不兴,农业不稳。根治吴公渠,兴利除害,一直是沿岸人民的一桩心愿。
郭聚山当年是郾城县新店乡水利站站长,回忆起1989年吴公渠大会战,老人依然激情澎湃。
大会战是从1989年11月开始的。吴公渠长达30公里的工地上,来自我市三县40个乡镇的20万名民工和技术人员展开了水利会战。
修渠民工,以蓝天为被,大地为床,露营在田野,吃住在工地。
“当时市委书记、市长都自带铁锹,脚蹬自行车,来到工地参加大会战。”郭聚山告诉记者,当时满河道是挥汗如雨、车拉肩抬的人群,到处是烈烈飘扬的红旗,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虽然当时已经改革开放,但是机械很少,修渠主要靠人力。
虽然参战的40个乡镇中有28个乡镇并不直接受益,但他们仍踊跃投工、集资筹粮,不少乡镇两三天便完成集资任务。
“不少群众都把自己一粒一粒节省下来的几十斤粮食拿出来交到工地:那时候人心真齐!”郭聚山说,还有群众抬着刚杀好的猪到工地慰劳大家。
如今,吴公渠从郾城区新店镇台东村北地穿过,渠上还建了一个拦河闸。
“水多的时候,水闸就提起来,然后水进颍河。”9月20日,几位村民告诉记者,1989年治理后,吴公渠没再发生过涝灾。加上配套工程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程的综合作用,流域内数十万亩农田排涝抗旱能力大大提高。如今吴公渠依然能发挥作用,沿岸百姓都还享受着它的恩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