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时评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16年11月2日 星期

何时供暖 不妨跟着气温走


□于 平

连日来,我国北方地区普遍降温。为应对突如其来的降雪降温天气,兰州和天津等地决定适时提前供暖,但也有个别城市依然严守标准。比如北京,就是否提前供暖,本周将召开第二次气象会商,对11月7日前后出现的一股冷空气进行研判。但根据首轮供暖气象会商结果,今年冬天北京提前供暖的可能性非常小。(人民网)

北京的气温一再降至冰点以下,市民们穿着厚厚的外套也难以抵挡逼人的寒气,尤其在一些有老人和孩子的家里,更是受不了冻。在此情形之下,提前供暖早已是人们心中的必选项。

然而,相关部门依然严守其标准,即11月15日之前连续5天平均气温低于5℃,才提前供暖。对于这一标准,如今有重新审视的必要。5天平均气温低于5℃需要提前供暖,那么连续两三天气温最低都在零下就不需要提前供暖吗?冬日供暖季里,室温未达到18℃被认定不达标,如今室温接近冰点难道反而是可承受的?提前供暖,应依据的是一个机械的标准,还是应更灵活些?

讨论这个问题,不妨回到政策的初衷,从2010年起北京开始形成气象会商机制——看天供暖。看天供暖的本意是为体恤民生之苦,避免市民挨寒受冻,体现城市管理的人性化。也就是说,看天供暖是否启动,民众的感受才是最高标准,如果明明这边民众已冻到瑟瑟发抖,那边还在固守一个书面标准,这样的标准应该考虑改改。

所以,提前供暖未必只能设定“5天平均气温低于5℃”,单单这一个启动标准,这样的标准完全可以再灵活些,反应更快些。考虑到气象部门的预报常常有误差,不能做到精确预报。所以,提前供暖的启动标准不妨宁宽勿严,哪怕因为误判导致能源浪费也比让民众受冻要好。

提前供暖总是让人感觉慢吞吞,决策过程漫长而谨慎,背后凸显出的是“谁来买单”难题。根据以往的经验,提前供暖无需民众掏钱,而由政府财政买单。但提前供暖的花费不是小数目,总是让财政来填这个窟窿,并非长久之计,只有全面实现热计量供暖,才能彻底消除提前供暖的障碍,保障市民和供暖企业双方的权益。

2009年,北京首次提前15天供暖,当时不仅获得一片赞扬之声,舆论也乐观地认为,从此将进入看天供暖的时代。但现在看来,如何让供暖速度紧贴民生的温度,这是城市人性化管理的新问题。


下一篇
Copyright@1984-2006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漯河日报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