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时评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16年11月2日 星期

以高考“禁噪”思维管治噪音


□连海平

日前,环保部发布《中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报告(2016)》,披露了2015年全国城市声环境现状。报告显示,全国城市声监测夜间四分之一不达标。“这意味着全国四分之一的城市睡在噪音里。”海南省生态环保厅污防处调研员王先国认为,尽管近年来噪音投诉比例居高不下,但问题的解决却不易。(新华网)

城市噪声无处不在,让人无可逃遁。说到治理,有关部门会列出一大堆“难”:举报难、取证难、执法难等。公共管理中常见的“九龙治水”——按照职责划分,城管部门主要负责建筑施工噪声;环保部门主要负责工业噪声;公安部门主要负责交通运输噪声;至于社会生活噪声,三个部门都有一定的执法权——直接导致真正需要“治水”时找不到一条“龙”。

城市噪声污染一果多因且冰冻三尺,治理起来确实有难度,但也不是无可作为,关键要看相关责任部门用多大力气去作为。高考“禁噪”就是一个很有说服力的例子。不知何时起,一到高考季,大中小城市都颁布、实施“禁噪令”。那段时间,环保、交警、城管、住建、文广新局等部门都会主动上路,联合执法,认真查处噪声污染违法行为,确保监管不留死角。事实证明,这些管治措施、治理行动是非常有效的。

当然,高考“禁噪”只是一种局部的、非常规的应急措施,且依靠人海战术,难以长期复制。但是,高考“禁噪”对常态化治理有着多方面的启迪意义。在执法行动上,只要监管部门重视了,派出人员进行日常管理,依照现行法律法规,对噪声污染进行管治,情况就会一天天好起来。

在技术防范上,针对城市交通噪声、工业噪声、建筑施工噪声、社会生活噪声等不同噪声污染源进行技术防范,对噪声污染治理亦有大帮助。如交通噪声,不妨从“噪源”“途径”“受体”三方面入手,分层次控制。噪声源控制,包括降低车辆噪声(提高设计制造水平、加强运行维护),对地面交通设施采用低噪声的建设构造和形式;传声途径噪声削减,采取声屏障、绿化带等措施;对于敏感建筑物的保护,采取建筑隔声设计等保护手段。把防范意识放在前面,治理技术及时跟上,监管不缺位,事情就好办多了。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1984-2006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漯河日报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