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田京卫的人都知道,他是从一名普通电焊工工人一步步走上领导岗位的,而这正是他踏实勤奋、勇于创新的结果。田京卫立足岗位,刻苦钻研,围绕公司的生产技术难题进行重大创新,稳定提升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攻克了一道道难关。2005年,田京卫改良创新后的衬里热风阀等应用到世界级企业并广泛出口到世界各地,他被推选成为当年全国劳动模范。近日,记者走近田京卫,对他进行了采访。
立志成为技术工人
田京卫1968年出生在商水县一个农民家庭,1985年初中毕业后,因母亲病故,家庭贫困,他放弃了学业。1986年12月,18岁的田京卫通过招工进入世林(漯河)冶金设备有限公司(原漯河冶金机械总厂),成为一名普通工人。
进厂前田京卫和其他人一起参加了首期岗前培训班,在培训班里有农村学员也有城市学员,一些城市学员看不起农村学员。来自农村的田京卫告诉自己,要干就要干好,要为农村出来的小孩争口气。
因为只是初中毕业,刚开始学习机械制图时田京卫感到非常吃力,但他不畏困难,虚心求教,很快就入了门。每次考试总是名列前茅,并受到厂领导每月5块钱的奖励(当时每人每月生活费是15元,前五名的可每月发到20元)。这鼓舞了田京卫,更增强了他学习的劲头。1988年,他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结业,选择了电焊工的岗位,从农民工成为厂里一名正式工人。
分配到车间当电焊工后,田京卫更加努力,他上班时认真跟着师傅学习技术,一遍遍练习,一点点体会。下班后,又向书本求教,反复研读《焊工工艺学》、《焊接实操指导》、《电工学》等书籍。功夫不负有心人,由于方法得当,加上勤学苦练,田京卫很快便能独立操作了,他也凭借出色的焊接技术成为车间的质量标兵,并于1993厂里进行的各工种大比赛中取得电焊工第一名的好成绩。由此,田京卫成为企业一名正式员工,完成了自己从一名农民工到技术工人的转变。
创新成就梦想
成为一名电焊工后,田京卫不仅踏实肯干,更是勤于动脑筋,爱问为什么。在完成工作的同时,他还积极思考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进一步提高效率、节省材料、改善产品性能。他的这种精神让他从一名普通工人成为企业的创新能手。
第一次创新,田京卫至今记得很清楚,那是他真正感受到技术工人价值的时刻。公司的产品大料钟、大料斗堆焊的合金,用的是D667焊条,这种焊条从理论上讲必须用直流焊机,这种焊机公司只配备了一台。随着公司堆焊量迅速增大,一台焊机远远满足不了需求,且这一台焊机已严重老化,故障频发。但购买新焊机在当时不大可能,因为这种焊机不但价格高,而且噪音大。
怎么办?田京卫对着电焊机反复思考,晚上回家看书,白天则摸索试验,看能否用交流焊机代替直流焊机焊接。经过一个多月的反复摸索,田京卫终于解决了这个问题,为公司节约资金700余万元。这次成功后,田京卫便在创新的道路上奋勇向前,一发不可收拾,创新的数量和质量不断提高。
随着创新项目不断增多,田京卫不再只停留在工艺小革新上,而是大胆地向设计提出挑战。
他的热风阀改进项目连续两次获河南省职工技术创新成果一等奖,热风阀阀板改进项目连续两次获全国职工技术创新成果三等奖,这两项创新为企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效益。据不完全统计,多年来田京卫为公司提出合理化建议380多项,获得专利5个,带来直接经济效益达1.5亿元,每年给社会带来间接经济效益约20亿元。不断创新也给田京卫带来了应接不暇的荣誉,他成为一个名声在外的创新型技术能手。
带动更多人创新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为带领更多职工提高技能,提高企业活力和生产力,田京卫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带领更多年轻人一起走上创新路。
2008年,在市总工会和公司领导大力支持下,田京卫劳模创新工作室、田京卫技能大师工作室正式成立。工作室把公司11名技术劳模集中在一起,对企业难题集中攻关,并且规定每位劳模每年都要带2名徒弟,指导他们进行岗位创新。
工作室建立以来,解决铸铁机、冷却壁、热风阀门等技术难题32项,参与企业重大项目攻关12项全部获得成功。在劳模创新工作室带动影响下,企业完成创新项目(包括小革小新)677项,产生直接经济效益2256万元,项目数量和经济效益同比翻了一番还多,同时还带动了广大职工思想素质和岗位技能整体水平的提升。
如今的田京卫虽然已经踏入领导岗位,但他一刻都没有离开生产一线,每天都要到车间数次,跟工人们和技术能手们一起就产品和工艺进行探讨和研究。
“活到老,学到老,抱一颗感恩之心,在工作岗位上为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田京卫告诉记者,刚进工厂时,那个18岁的少年并未曾想过自己会有今天。而人生的一切风景,只有一步步努力,用付出才能换得。“社会荣誉更是社会责任,创新是公司发展永恒的主题,是企业不断发展的动力,岗位可以变,创新不能停。”田京卫说。
田京卫(左)与员工在研究图纸
人物小史
田京卫,男,49岁,世林(漯河)冶金设备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1986年,进入世林(漯河)冶金设备有限公司成为一名为电焊工。参加工作以来,他为公司提出合理化建议380多项,获得专利5个。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技术能手、第八批河南省优秀专家、全国工人先锋号等称号,享受国务院津贴和市政府津贴,并连续两次获得全国职工技术创新成果三等奖、连续两次获得河南省职工技术创新成果一等奖,获得漯河市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等荣誉共计81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