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2月26日,南(京)洛(阳)高速公路漯(河)平(顶山)段正式开通,这标志着我市高速公路、铁路双十字架正式形成。
漯平高速于2003年9月正式开工建设,2005年12月建成通车,历时两年三个月。项目总投资26.4亿元,该路段按照车速120公里/小时设计,采用路基宽28米,双向四车道两个应急车道的高速公路标准建设。东西走向,涉及漯河、平顶山两个省辖市,穿越五个县区、12个乡镇、76个行政村,占地 514.2 公顷。
漯平高速公路是国家级高速公路南京至洛阳(宁洛G36线)的重要组成部分。东起京港澳高速张庄互通立交桥,西至平顶山市的叶县北,与平顶山市的平临高速相连接,总里程为75.4公里。其中漯河市境内为55.1公里,平顶山市境内为20.3公里。沿线与京广铁路、京广高铁、漯阜铁路、京港澳高速、兰南高速、焦桐高速、107国道等重要交通干线交叉。
漯平高速将国道106、107及207线连接在一起,形成豫中南地区公路交通主骨架,与全省公路网络共同构成良好的陆路运输系统。项目直接影响区域主要为漯河市及平顶山市,尤其对漯河、平顶山两市的能源、矿产、旅游等资源开发、利用起到推动作用,相继带动了沿线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漯平高速的通车运行,极大地改善了沿线人民的出行条件,我国西北地区到上海方向的车辆,走宁洛高速公路比走原高速线路要近200多公里,从漯河到南京4个多小时即可到达。漯河与其他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极大地改善了城市之间的交通状况,促进了城市群资源共享、产业互补、协调发展;提升了公路运输在综合运输体系中的地位,强化了各种运输方式间的有机衔接和紧密协作,大大提高了综合运输效率。促进了漯河沿线农业、商业发展,促进了沿线以高新技术为主的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加快了旅游业的发展,使旅游业成为了漯河的重要产业之一……
漯平高速使漯河的陆路交通更为发达和便捷,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并将持续为我市经济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
2005年12月27日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