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笑晨
17岁那年,父母尊重了我对文学的爱好,让我填报了中文系,那时,我立志毕业后要当一名作家或编辑之类的文字工作者。
7年后,我成了一名文字工作者,不过即不是编辑也不是作家,而是一名“爬格子、写材料”的文秘工作者。
有经验的人都知道,在机关里,最难干的工作莫过于公文写作。入职前,一位当村干部的远亲跟我开玩笑:“丫头,干这可是苦差事,要知道混机关是宁喝马尿(喝酒),不写材料!”我又气又好笑,想来自己是从“吟风弄月、文采风流”的中文系熏陶出来的,区区公文写作,有何难哉?
然而,没过多久,我便吃足了公文写作的苦头。公文死板,不仅要求文通字顺,而且格式不变,逻辑严谨,从指导思想到文字标点,都被钉上了框框,这可难坏了多年来追求文辞华美的我,从写最小的信息通知到写调研文章,再到写长篇的总结报告,每次我都“扒文件、找书籍、翻报纸、查网络”,可每次都感觉“胸中纵有千言,落笔实无一字”,最后只有胡拼乱凑,敷衍了事,换来一顿斥责也在所难免。可是,公文又是灵活的,需要“因文而异,伺时而变”,从思想逻辑到谋篇布局再到细节技巧,没有范本,文章观点要与时俱进,结构要不落俗套,段落句式更要推陈出新。于是,我叫苦不迭,深深感叹公文写作是“带着枷锁的舞蹈”。
既然选择了这一行,就不轻易认输。我开始四处“取经”,一次科室总结会上,主任告诫我们:“公文写作是积跬致远的,它一靠勤,二靠细,三靠悟。”会后我陷入了沉思。勤,需要有勤于发现的眼睛和勤于思考的头脑,上到国家大政方针,下到市情民生,都要勤于了解学习,思考其要领,领悟其内涵。细,需要有一颗谨慎细致的心,搜集与政策规章、业务工作相关的知识点,学为己用,充实自我。悟,指的是灵性和悟性,多学习别人的优秀文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前段日子我对同样做文秘工作的师兄戏谑道:“北宋欧阳修号六一居士,我们是新一代的‘六一居士’:一灯、一茶、一电脑,一纸,一笔,一痴人。”仰望星空,有多少文秘工作者在纸与墨的间隙里熬得青丝变白发!可是他们不忘初心,脚踏实地。正可谓:笔锋如剑多磨砺,稿纸作山勤攀登。手不释卷书慧我,青灯伴墨我心痴。
择此行,无悔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