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将
近日,有网友报料,贵州贵阳清镇养正学校出台奇葩规定,学生上厕所需带“如厕牌”。该牌子每班一块,公共所用,否则将被处罚。清镇养正学校相关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如厕牌”是针对部分学生借上厕所之由逗留,是为了学生安全和学习而制定的。(详见昨日本报14版)
近年来,奇葩校规屡见不鲜,比如,“女生不留侧刘海、披肩发”“男女生不得同桌吃饭”“恋爱实名制登记”……尽管学校一再声称,出台这样的规定是为了学生好,但不可否认的是,学校“一刀切”的奇葩规定,非但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反而会招来非议。
“如厕牌”看似着实可以制约那些借上厕所之名逗留的学生,却不是解决这种问题的最好办法,反而违反了《未成年人保护法》。这也就不难理解缘何此规定会引来热议,并在出台几天后,被当地教育部门叫停。
奇葩校规缘何屡见不鲜?在笔者看来,原因不外乎两点:一是学校在制定一项校规时高高在上,完全忽视了学生的感受,缺乏人性化;二是教育功利化导致,只重视知识教育,不注重学生人格和身心发展等方面的培养。
如何减少或者杜绝此类奇葩校规?一是学校在制定一项校规时,应充分考虑和听取学生的意见,不能搞“一刀切”;二是学校所制定的校规,必须符合人之常情,切不可想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