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浓情端午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17年5月31日 星期

染彩线 做香包


□赵 杰

小时候,每年端午节前一段日子,各家都会积极准备,配彩线、做香包、攒鸡蛋,更有挑着担子的老汉在村里转悠,拖着长腔叫卖:“包——香草、雄黄!”“卖——香米粽子!”还有挑着大瓦罐叫卖棉枣的,这东西在罐子里泡得软软的,酸里透着点甜,据说喉咙里卡刺了,吃它很有效。准备工作一般都是女人们做的,特别是染彩线、做香包,大闺女小媳妇都很认真很用心,因为事关她们在村里的口碑和形象。

端午那天,孩子们的脖子上和脚踝、手腕上都要系上五彩线。这五彩线如何做得鲜艳又结实、省事又省钱呢?姑娘媳妇们你找我、我找你,三五成群,或提着小布包,或端着针线簸箩,交流经验,探讨妙招,调剂余缺。比如用什么颜料染线既鲜艳又不褪色,还不花钱,谁家种的花儿可以染线,谁家染布还余啥颜料,谁染的什么颜色的线用不完,可以调出来等等。就这么一碰头一合计,各家的问题大都能解决。如果说系五彩线辟邪仅具象征意义,佩戴香包就是实打实的。香包我们这里称为香布袋,外形多种多样,有心形的、元宝形的、葫芦形的、长命锁形的、猴子形的、搬脚娃娃形的等等,里面填充香草等物,外面以红、黄、绿等彩布做面儿,猴子、搬脚娃娃造型的还要用笔描画出眉眼、口鼻等。香包下面一般缀有一根或数根两三寸长的吊坠,吊坠是用干蒜薹裁成一指长,用线穿起来,每两节蒜薹之间再用线穿上三两片小指头肚大小的彩布片儿。

过节那天清晨,各家的女人们一大早就把孩子们叫起来,在孩子的脖子、手腕、脚踝上系上五彩线,再在脖子上挂一两个甚至三五个精美香包。孩子们会兴奋地跑出家门找小伙伴们展示炫耀,大家游街似的到处转着,互相品评着,遭贬低的嘟噜着脸,受夸赞的则兴高采烈,满脸自豪。

早饭时分,会有一位热心慈祥的老奶奶端着半碗稠稠的雄黄酒,挨家挨户转着给孩子们涂抹耳朵、头顶和肚脐,说是可以辟邪驱虫。那东西凉凉的,还有股怪味,孩子们大都不愿接受,涂抹的过程往往伴随着强制的抓摁和嗷嗷大叫。过节当天上午,还有个习俗是到地里剜一种叫“猫眼睛”的植物,放锅里煮,据说用那水洗脸,可消炎明目。

怀念童年的农村的端午节.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1984-2006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漯河日报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