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副刊读书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17年6月29日 星期




读书札记

最美好的莫过于活着

——由余华《活着》说起

□殷亚萍

知道余华已经很久,奈何近几年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小说被屏蔽,床头枕边不觉间成了散文、随笔的天下。几年前,电影版《活着》早已镌刻在记忆中。说镌刻,是因为影片中葛优、巩俐的演绎着实深入骨髓。

夜深人静,伴着几许淡淡灯光,用了两个晚上看完小说《活着》。中国60年历史浓缩在不到200页纸间,简单朴素的叙述中,生活的苦难安静地呈现,把人心柔软处撞得波澜起伏。

小说中的“我”去乡间收集民间歌谣,遇到一位叫福贵的老人,听他讲述坎坷的人生经历。福贵是地主的儿子,娶了城里一个有钱人的女儿,每天都进城赌钱,终于有一天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的福贵为给母亲治病,去城里抓药,半路上被国民党拉去当了壮丁。后来,九死一生的他回到家时,母亲已经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带大了一双儿女,但女儿因为一场大病不幸成了哑巴。儿子因与县长夫人血型相同,为救县长夫人,抽血过多而亡。女儿凤霞与城里的偏头二喜结为良缘,产下一男婴后,却大出血死在手术台上,三个月后家珍也去世。二喜是搬运工,因吊车出了差错,被两排水泥板夹死。外孙苦根随福贵到了乡下,生活拮据得连豆子都很难吃上,一次,福贵给苦根煮豆吃,不料苦根竟因吃太多被撑死……

就这样,福贵的人生和家庭一次又一次地经受着苦难,直到最后,所有亲人都离他而去,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

福贵一生不福不贵,然而,无论世事如何艰难,活着的意志从未消失过。人生一世,每个人的命运都难以预测,就像小说中说的那样:“最初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是因为不得不来;最终我们离开这个世界,是因为不得不走。”也许,活着本身就是一种存在,无论现实是好是坏,是喜是悲。小说结尾这样写道:“我知道黄昏转瞬即逝,黑夜从天而降。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她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来临。”同样,生的希望不仅召唤着福贵,也召唤着喜欢《活着》的每一位读者。

虽是叙述苦难的小说,其中也不乏温情瞬间:即便丈夫败光了家业,家珍仍对其不离不弃;哪怕福贵教育方式简单粗暴,生活贫苦艰难,儿子有庆依然爱着他的两只小羊,为了割草和上学,每天来回奔命;当曾经的县长春生想自杀时,一直心怀怨恨的家珍放下过往,用一句“你还欠我们家一条命”,激起春生的求生欲望;为让凤霞结婚时喜庆点,偏头二喜不顾家中一贫如洗,办了一场像模像样的婚礼……无论苦难如何折磨着这些默默无闻的小人物,他们身上仍会有一种自然质朴的善良,时时刻刻闪烁着温暖的亮光。

1982年,余华22岁时,才决定当一名作家。之前的几年,他每天都在浙江一个小县城的牙科医院里拔牙。父母都是医生,他也曾躺在医院太平间凉爽的水泥板上度过一些炎热的天气。也许这些独特的经历,让他对生活有了不一样的思考。《活着》作为余华的代表作之一 ,先后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出版,作者也因此获得多种奖励。有朋友回忆说,“余华是个骄傲的人,和朋友在一起又是满口放肆的家伙,激动起来还口吃,他从不怀疑自己是最好的小说家。”一本小说就让他扬名海内外,他是有理由自负的。


下一篇
Copyright@1984-2006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漯河日报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