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曾洋
午饭时,手机突然响起来,一看是父亲的电话,“这星期回来不回来呀?”得到我肯定的答复后,父亲又接着说:“回来了给我拿几本书吧!”
因为家里穷,父亲只读了初小就辍学了,但他一直喜欢看书。每逢不能下地干活的下雨天,父亲总会拿一把凳子坐在门口看书,外边雨下得哗哗响,屋里父亲的书也翻得哗哗响。他的书来源很杂,有从邻居家借的,有从亲戚家拿的,有母亲用来夹鞋样的。只要是书,他总要翻上一翻。虽很少买书,家里杂七杂八的书倒也不少。这些书有的没了封皮,不知道什么名字,有的被烟烫个洞,或被扯下一角,内容残缺,但父亲依旧读得津津有味。
也许是受父亲的影响,我也爱看书,父亲却从来不让我碰他的那些书,不是他不舍得,是怕诸如《三国演义》《隋唐演义》《三侠五义》之类的书耽误我的学习。上师范后,他不再限制我看他的书,那时我喜欢看的是《史记》《左传》《资治通鉴》《唐音英华》《宋词精选》这类书,早不把他的那些破书看在眼里,以为没有什么营养和品位,但父亲仍乐在其中,有时候还跟我交流。有一次他问我:“你知道三国里孙策字什么?陆逊字什么?姜维字什么?”我当然知道啊,告诉他孙策字伯符,陆逊字伯言,姜维字伯约。他很吃惊地说:“我问过那么多人,除了你能说对,不愧是我儿子!”我颇不以为然,认为记这些东西没有必要,应该从书中领悟一些对人生有价值的东西。
参加工作之后,我给父亲买了一些书,都是我认为适合他看的好书,像《平凡的世界》《人生》《白鹿原》等。可每次回家,我买的那些书都安安稳稳待在书架上,一尘不染。我问父亲,你咋不看给你买的书啊?父亲答,“每天太忙,零碎的时间读不了这些大部头书,往往今天读几页,到明天就忘了情节,只得从头再读,索性就不读了。”后来我才发现,他不是不读,是读不懂,觉得没意思。没事时他依然翻他那几本不知看了多少遍的旧书,看看笑笑,自娱自乐。
弟弟有了孩子,父亲和母亲一起离开农村老家去晋城帮弟弟照看孩子。听弟弟在电话里说,脱离土地的父亲好像掉了魂似的,无所适从,变得沉默寡言。为了缓解这种情况,弟弟第一时间想到了书。按照我的建议,弟弟买了《故事会》《小小说月刊》等杂志,里面的故事短而有趣,他会喜欢的。后来弟弟打电话说,你真是太了解父亲了!
弟弟的孩子上了初中,父母亲从晋城回了农村老家。每逢周末,我都要回去看望他们,有时候捎回去几本书。每次我回家,父亲都格外高兴,却很少见其读书,有时候他看到我回去抱着手机看,就提议打牌,说打牌热闹乐呵。我问父亲:“你咋不看书了?”父亲说:“老了,眼花了,看不清书上的字了。”我才明白,原来,过去那个一直爱看书的父亲已经老了,他现在最需要的,是亲情,是陪伴,而不再是看书消磨时间,而我竟浑然不觉,还自以为了解父亲。
于是,我不再纠结书的事,每次回去,也不再抱着手机玩,而是给他讲一些单位的新鲜事,和他聊一聊过去的事。这个时候,父亲变得健谈,跟我聊三国,说隋唐,讲他年轻时候的故事,有时也会表达一下他对社会的看法。这时,父亲总显得很开心。
许久不怎么看书的父亲,这一次怎么又突然向我要书看呢?放下电话,我想了一会儿,突然明白了:父亲并不是不喜欢看书了,他只是在我回家时,更希望我能陪他唠唠嗑而已。我前几个周末都有事,没有回老家陪伴父亲,父亲一定是感到无聊了。
一阵愧疚涌上心头:父亲,是我不好,我太在乎自己和工作,竟忽略了您的感受。对不起,我的老父亲,明天,我会老早回到您的身边,顺便也捎带几本您喜欢看的书。
◎
书香为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