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陵区青年镇葛胡村,位于漯河东南部,属于我市与周口市、驻马店市交界地带。全村有4个村民小组,313户1728口人,土地2028亩,人均耕地1.17亩。
村里绿苑合作社,种植200亩花生,50亩辣椒,10亩葡萄,10亩核桃,还有180亩的牡丹园。其余土地是农户各自分散种植。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你为什么背上小书包?我去上学校,天天不迟到,爱学习,爱劳动,长大要为祖国立功劳……”7月31日,驱车一个多小时,记者来到了漯河的东南角——召陵区青年镇葛胡村。刚一进村,记者就听到了一个背着小书包的小女孩那稚嫩的童声。
“村里孩子们的书包,都是张书记给协调送的,孩子们现在都说要好好学习,像状元哥哥姐姐那样。”村民胡兆举高兴地说。村民口中的张书记,是驻葛胡村第一书记张旭。2015年9月,张旭受组织委派来到葛胡村。
【树榜样】引导孩子们好好学习
“哇,原来状元是这样学习的!” “状元好棒呀!”“我也要好好学习!”“状元姐姐哥哥给我签个名吧!”2016年7月12日上午,葛胡村沸腾了,张旭组织当年全市高考文、理两科状元赵祎博、李柯颖,为村里的孩子讲述了自己的成长故事,鼓励孩子们立志成才。
孩子们见到全市高考文、理两科状元,犹如见到了大明星,兴奋,羡慕。
当时的情景,令初一学生葛康龙至今记忆犹新。他告诉记者:“当时那个状元哥哥说他也是农村长大的,我立马感觉他很亲切,和我也没有什么不一样,但是,他对学习的那股子钻劲是我要好好学的!”
“状元姐姐李柯颖说的话,我到现在还记得。”上初二的胡春燕说,“她说‘也许我们现在身居陋室,但是将来我们会在各个地方发光、发热,会成为国之栋梁,希望有梦的人都能美梦成真。’我也要像她那样,不计较学习条件和环境,心怀梦想,为梦想努力奋斗,成为栋梁之材!”
“孩子是祖国的希望,是葛胡村的希望,从小在孩子心里埋下一颗爱学习的种子,让他们向着更高的目标、更大的梦想去努力。”从事教育工作的张旭,对农村孩子的教育非常重视。当天,张旭还协调资金给村里的孩子送来《十万个为什么》《科学故事》《儿童大百科》等科普类图书。活动结束后,很多孩子围着李柯颖和赵祎博久久不肯散去,拿着书要状元哥哥、状元姐姐签名留念。
张旭还组织漯河高中的党员志愿者,为葛胡村每名小学生送去一个书包和一本《弟子规》。收到爱心礼物后,孩子们非常开心,有的孩子迫不及待地打开书包,开始阅读《弟子规》。志愿者们详细了解孩子们的学习生活情况,鼓励孩子们一定要好好学习,健康成长,将来成为国家栋梁。得到“爱心书包”的孩子们表示,一定会努力学习,不辜负老师和社会的期望,长大后成为有用之才。
“过几天,我还准备将今年漯河考上北大、清华的优秀学子请到村里,和孩子们再进行一次互动交流,让孩子们从小树立远大志向。”张旭说。
葛胡村党支部书记胡纲要告诉记者:“自从张书记来了以后,村里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重视了,孩子爱学习了。葛胡村的这种变化,不仅仅是一种精神层面的变化。如今,上完初中早早下学打工的少了,继续求学的多了。读书无用论被排斥,‘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被传颂。”
【暖人心】帮困难群众渡难关
2015年,胡孝鹏考上了中原工学院。但是,患肺癌的爷爷急需用钱治病,胡孝鹏没有上学的钱。就在这时候,张旭得知了他家的情况,立即联系了爱心企业资助他3000元,帮助他渡过了难关。进入大学的胡孝鹏,靠勤工俭学来减轻家庭负担。
2017年,胡孝鹏的弟弟、妹妹同时考上了大学,上学的费用问题再一次让这个家庭发愁。这两个懂事的孩子,利用暑假外出打工挣学费,但远远不够。见此,张旭再一次伸出援手,为他们联系了爱心企业,找来资助。
“特别感谢张书记!要不是他,俺仨都不知道会怎么样,是他帮我们实现了大学梦。”胡孝鹏说。
今年68岁的村民葛玉山,在2014年查出了肺癌,2015年做了手术,因为治病花光了家里的积蓄。可是,屋漏偏逢连夜雨,他的两个儿子在2015年和2016年相继去世,剩下年纪尚小的孙子孙女。为了照顾年幼的孙子孙女,葛玉山忍受着病痛的折磨和老年丧子的痛苦,坚强地活着。
“张书记他们经常来我家看望,问我需要什么,给予我帮助,从心理上开导我,很感谢他们啊!”葛玉山感激地说。
村民胡占民家两个儿子患病,家里的老房子年久失修,墙体裂缝,房顶漏雨。张旭为他们协调了危房改造项目资金,给他家安装了房顶,修补了裂缝的墙体,换上了新的塑钢窗户。70多岁的胡占民感激地说:“感谢党,感谢政府!感谢张书记啊!”
截至目前,除了胡占民家,村民胡恒章、胡小定、胡兆玉、葛建设等村民家也进行了危房改造,居住条件大为改善。
按照上级精准扶贫工作安排,张旭与村镇有关干部一起入户调查,广泛征求群众意见,认真甄别,严格按程序确定了1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逐户弄清致贫原因。
截至目前,村民胡兆鲁等5户已经享受低保,胡占民等3户正在申请低保,葛建设一家正在申报教育补贴。
张旭组织漯河高中党员干部成立了10个“党员志愿扶贫小组”,与葛胡村10个建档立卡贫困户形成结对帮扶关系,开展长期、系统、有针对性的扶贫济困活动。
5月8日,“党员志愿扶贫小组”分头到结对帮扶家庭进行“三夏”慰问,给10户贫困户每户送去米、面、油等价值300元的慰问品。
今年7月,张旭协调资金9700元,为村里所有道路安装了路灯,方便大家出行。
说起今后的扶贫打算,张旭告诉记者,他准备结合葛胡村实际情况,确定项目,培育产业,发展集体经济,彻底实现贫困户脱贫。加强教育培训,鼓励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积极自主创业,提高他们致富劳动技能,增强他们的造血能力。积极动员社会扶贫力量,通过扶危济困帮助贫困户脱贫。部分通过一条一条落实社会保障政策兜底脱贫。
【建村室】为村民提供便利服务
在鲜艳的果树和健身器材后面,一排白色的两层崭新房屋是葛胡村党群服务中心。
谈起葛胡村的变化,老党员葛自锋深有感触:“以前的老村室是低矮的平房,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墙体还裂缝。村室里也没有啥办公的桌子、椅子,基本上闲置着,也就没上用处。”
2015年9月,张旭来到这个被称为“软弱涣散”的村子里。看着破败的村室,他决心改变这一切。他东奔西走,协调资金40多万元,建设了如今的葛胡村党群服务中心。2016年8月,党群服务中心正式建成并投入使用,开始为村民提供各种服务。
记者走进党群服务中心看到,崭新的办公桌椅和远程教育电视、电脑一应俱全,墙上是各种规章、制度的条文。
张旭坚持组织开展“主题党日”活动,认真进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和党员积分管理,不断提高党员党性修养,增强村“两委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村“两委班子”有了战斗力,张旭就思考着怎样带领村民尽快致富。看到村民地里种的大部分还是传统作物,增收有限,张旭带领党员干部学习外地先进经验,鼓励大家种植花生等经济作物。
“我是党员,我先带个头吧!”党员葛自锋第一个在自家的玉米地上种上了花生。
葛自锋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亩玉米能卖700元,但是除去化肥、种子、浇水等费用,一亩地净挣也就百十块钱。花生一亩地能产600斤,就拿一斤2块5来算,一亩地就能卖1500块。同时,花生比玉米浇水少,成本也低。这样一算,种花生明显挣得多。”
如今,看着长势喜人的花生,葛自锋眼里充满了希望。见此,许多村民也纷纷表示,跟着张书记,日子一定越过越好。
主办
市委组织部
市驻村办
漯河日报社
执行
漯河晚报
本版文字、图片由本报记者王艳彬、杨旭提供